朱永新 | 中国教育改革40年的成就与经验



教育改变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教育看变化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这40年的变革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40年来,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印证与缩影;教育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规制走向赋能、从集中走向分权、从管理走向治理;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到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在改革长河的每个拐弯处,中国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恢复高考、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中国教育40年的壮阔波澜,让人们感受中国教育40年的厚重与博大。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了几位这段中国教育历史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研究者,请他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的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取得的伟大成就,以飨广大读者。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科学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系统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40年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

  01

  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一直没有实现免费。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2年,全国仍然有8507万文盲,其中2000万是青壮年文盲。

  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从法律的层面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2007年春开始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彻底实行免费,对中国教育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与农业领域免除具有千年历史的农业税一样,义务教育全免费可以说是改革开放40多年乃至百年来中国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

  02

  各级各类教育跨越式发展

  40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跨越式和超常规的。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小学升初中的比例只有60.5%,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2016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均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中只有27万人幸运地进入大学,录取率为5%;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5.7%,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在近年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短板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00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1.17万所,幼儿在园人数2021.84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63.01万人,3〜5岁幼儿毛入园率达35.4%。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要求各级政府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国家的部署,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在园幼儿( 包括附设班)3894.69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88.51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7.5%。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的2016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23.98 万所,在园儿童( 包括附设班)4413.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又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77.4%。

  与学前教育发展类似,高中阶段( 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一个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从1980年的640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1396.2万人,在校生人数从1721万人增加到3970.06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中阶段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1990-2007年,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年均增长6.8%,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6.6%。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入学机会快速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6年的87.5%,提高了60多个百分点。

  在高等教育方面,2014年,全国939万考生中有698万进入高校深造,录取率达74.3%,高等教育已经接近普及化水平, 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另外, 通过对西部和人口大省高教发展的倾斜支持,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高校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明显发展。

  03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基础教育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不满也日趋强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与此同时,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

  从魏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到刘京海引导工人子弟的成功教育,从江苏洋思的课堂变革到山东杜郎口的课改实验,从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裴娣娜教授的主体教育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吴鸿清教授的伏羲教育,从清华附小的“ 主题教学”到北京十一学校的“ 课程改革”,中小学老师与专家教授纷纷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其中,以行政推进为主要特征的“ 新课程改革”、以专家引领为主要特征的“ 新基础教育”和以共同体行动为主要特征的“ 新教育实验”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前高中各个学科的素养标准已经研制完成,这将对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04

  教师队伍建设上了新台阶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93年,《教师法》颁布,其中明确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1994年至2000 年,国家实施了改善教师居住条件的“ 广厦工程”,共投资1144亿元,建设教师住宅1.5亿平方米。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两番多。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启动“ 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专门成立了中学校长培训中心。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 国培计划”),计划包括“ 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到2014年底完成了对640多万中西部农村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在“ 国培计划”的示范带动下,软件建设上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长期得不到高质量培训的情况得以扭转。

  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有了许多新的举措。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推进交流轮岗,深化“ 县管校聘”改革, 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流动。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首次评审中小学正高级近3000人。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学历层次得到提升,1998-2015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由12.8%提高到93.79%;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比例由11.4%提高到82.5%。截至2015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其中学前教育205万人,义务教育阶段918万人,高中阶段( 含中等职业教育)254万人,特殊教育5万人。他们工作在50多万所学校,支撑起了3亿多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师的学历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1994年到2014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数量从39.64万人增长为153.45万人,涨幅高达287.12%。在数量剧增的同时,博士学历专任教师人数从8691人增加到31.3万人,所占比例从2.19% 增长到20.41%,硕士学历专任教师人数从7.7万人增长到55.3 万人,所占比例从19.5%增长到36%。

  05

  教育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决策,提出“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而形成了大规模出国留学的热潮。1978-1989年,我国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96101人。1989-2011年,各类出国人员214.9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2016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达到54.5万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外合作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到国际科研机构进行共同研究工作。

  一方面出国学,一方面出国教。全球孔子学院的数量增长也非常快,截至2017年底,已经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与此同时,“走进来”的开放程度也在进一步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只有来自东欧五国的33位来华语言生。1999年的留学生总数也只有29179人,其中大部分是短期留学生。如今,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2016年,来华留学人员44.3万人,来自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 而且到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国外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世界顶尖高校纷纷在中国建立分校,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等,它们同时也在引领其他中外合作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在新时代,我国迎来了“ 回国潮”。据统计,2016年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3.3万人。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的学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82.23%。

  06

  教育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一套包括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到《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教育发展“ 无法可依”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旧教育法统被彻底摧毁,, 但在之后至改革开放前3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新的教育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教育发展严重缺乏法制保障,这种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逐渐改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更是依法治国的教育保障。

  当然,依法治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仍然有许多空白,亟须完善。

 

  中国教育改革40年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创造和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

  01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他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 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后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未动摇。在十八大报告中更旗帜鲜明地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当选总书记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把教育作为民生的第一个问题来论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这一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的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增加的教育经费努力做到了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 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保障了我国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02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初步明确了改革开放初期道德建设的目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 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了“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他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和广大青少年要从小学习做人,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2013年10月,他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要求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今年5月2日,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改革开放以来,围绕育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党中央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推动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03

  始终注意推进教育公平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基础教育中实验学校的确立、重点学校的评估,高等教育中“211”“985”、重点学科建设等,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重点与普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后,这个倾向得到了初步遏制。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加快中西部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 两基”攻坚计划。

  2006年开始,先后对西部农村全面实施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措施;采取招聘特岗教师等办法补充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明确把“ 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主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同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求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教育公平优先的思路渐趋明朗。

  与此同时,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建立了助学体系,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人群,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2004年,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 两基”攻坚计划,几年时间里国家投入了100亿元, 建设了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学生入学路途远的问题,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办法。2011年,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160 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1、2012年, 教育部与全国31个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

  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基本实现电子学籍管理,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的接入,从五年前的20%左右,增加到现在的94%多。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惠及400多万名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截至2017年,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2017年底,全国2379个县( 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约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份整体通过评估。2015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到5个百分点内。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促进社会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40年成就辉煌,40年经验可鉴。新时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与教育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所以,坚持教育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推进教育公平,继续关注农村教育与西部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继续关注弱势人群的教育,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引发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已经给通信、传媒、零售、金融等行业都带来了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互联网对包括中国教育在内的全球教育影响远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境界。互联网等技术为实现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个性化的人类教育梦想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推动教育体系的全面变革和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应该组织对此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我们相信,新时代的新机遇下,中国教育能够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