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解读



教育科学研究应该“上天”、“入地”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长江教育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教育部名义印发的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意见》充分肯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同时,《意见》对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提高服务教育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立足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等体现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育科学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整体水平等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与保障能力的三个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意见》的出台使我深受鼓舞。《意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回应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热切期盼。尤其是《意见》提出的服务实践需要的原则以及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明确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与重点,对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首先,教育科学研究需要“上天”。衡量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不是出版了多少著作,拿到了多少项目,而是看能不能回应国家教育决策的需要和一线教育实践的需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天”和“入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加强教育政策研究,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世界教育发展大势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强化预研预判,为国家和区域教育发展提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教育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偏重于纯理论和学术研究,强调在重点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和出版学术著作,职称评定、学科建设也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论,政策性建议往往不作为重要的学术成果。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一项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往往能够深刻地影响教育决策,助力教育决策科学化。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有关发达国家在做出重要的教育政策前,往往会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进行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等。我们国家的许多重要教育政策,也是充分听取和吸收了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如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决策,就是采纳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

  再比如,我们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也与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的教育学者的呼吁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就参与和见证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这个建议,就是根据我们对于世界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我国国情的研究,在21世纪初叶特别向国家提出的政策性建议。200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提出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再次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我所在的苏州市试水在城市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200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并且在当年正式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其次,教育科学研究需要“入地”。教育科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决一线教育实践问题,帮助一线教师改进教育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帮助有关区域整体提升教育品质。《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开展调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一方面,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教育实践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一线的大中小学校教师也要增强科学研究意识,结合实际问题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大问题。一方面,教育专家沉不下去、不接地气,不注重解决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只满足于写论文发文章,为研究而研究,为学术而学术。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视教育理论为畏途,对教育科学研究缺乏兴趣,而对学校、教育的许多问题束手无策,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从2000年开始,我发起了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实验”。这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近20年来,“新教育实验”在理论联系实践、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新教育实验”规模从1所学校发展到5216所,570多万师生参与。培养出一批有教育情怀和理论兴趣的一线教育专家,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区域教育生态,是唯一进入“一丹奖”发展奖前五名的中国团队,并获得2018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藩教授评论说,“新教育实验”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鸿沟问题,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融合的桥梁。

  我们深切地认识到,理论一旦被广大教师掌握,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专家一旦深入田野现场,就会大有用武之地。同时,我们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通过新教育种子计划和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引导一线教师研读教育理论书籍,撰写教育叙事,培养了一批有理论、有智慧、有热情、有办法的专家。

  我们相信,在《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在正确的教育科学研究评价的引导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面向基层一线研究教育,坚定问题导向。一方面努力“上天”,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谋策,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入地”,解决发生在教室、校园和家庭中的教育问题,为解决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