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益明 | 重新审视中国教育现代化



朱益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

  我说三个方面:一是介绍一下研究院,我是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也是教育部跟上海市共建的一个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加了一个经济是专门为这个名字拖了很久。也是旨在建立一个高端的智库,但是目前为止也没有勇气来说我们是一个智库机构,那我们努力往这个方向去建设,我们是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下做这项工作。我今天代表我个人来介绍一下关于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认识。

  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是教育学,所以我想我后面很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想法。

  第一,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在的一些议题,从教育推进强国跟强国办教育,刚才高老师说现在可能还没有到强国办教育,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是一个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面在办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决定一定要从现在思考,我们以往总认为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以后教育应该怎么发展。

  第二,中国教育跟世界教育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来学国外的,国际的,现在回过头讲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怎么来推广的问题,这个是新时代教育研究者要探究的。

  第三,这次十九大报告里面提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一个方面服务中国人的素养或者中国的国家崛起,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怎么围绕十九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觉得教育应该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想在一个新的时代教育的议题可能要重新梳理一下。

  第二方面,教育体系要重新变化和改革。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刚才褚校长提到英才,我们怎么样让人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现在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不同的类别我们怎么适应,包括教育的这些内容,课程的改革,我个人认为我们在课程改革教育过程中就发了一个文,在课程改革当中如何立德树人,我觉得如何在立德树人下实现课程的改革,怎么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来让我们学什么,学的更有价值,大家应该注意到十九大报嘎里面有一条特别重要,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教育改革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包括治理的方式,评价的模式,种种,包括我们教育体制机制,我想这个是我们接下来要去重点探究怎么来建构一个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第三方面新矛盾驱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对教育的期待或者我个人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怎么成为美好生活的内容?原来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但是教育怎么成为我们本身人成长、成人、成才、成功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是满足全体人民的教育需求,英才也好、弱智儿童也好、平常人也好,每个人的教育都需要一种适合的教育,所以我们将来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应该充分体现出来,这个跟我们的矛盾是相关的。为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在执行,这些都可以探究,在原来经济基础上,教育基础上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新的时代下,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怎么来做,所以我在想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政策到了一个重新来反思的地位。最后写了一个关注每个个体需求及其差异,所以现在高校里面大学都统计就业压力,其实对多样化的人才成长可能都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所以我想我们在一个新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什么。

  第四方面教育现代化怎么来做。新目标2035-2050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跟教育现代化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我个人认为有四个观点:一是坚持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怎么跟我们教育结合在一起,教育发展的模式刚才讲到教育强国,教育怎么去做这些方面的工作,我觉得都是需要去探讨的。二是立德树人,一定紧密结合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有好几个讲话,一个是青少年、青年、少年,包括老师,怎么把他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这个过程,这个是我们推进教育现代化整个国家的大方向的问题。三是实现教师参与,在教育改革当中怎么发挥人民的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在教育里面可能有两千多万中小学老师加大学教师,这些教师是教育发展被改革的对象还是他们是积极参与者。四是开展制度创新,中央发布了关于体制机制改革里面有一条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基层探索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我们老师、校长、学校、地方,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的经验,因为我前面提到上海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地方经验有的可以研究,但是有好多方法是不可复制的,农村地区的教育就是农村地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化以后,怎么都按照城市的模式还是怎么做?所以我们在每个地方怎么结合自身实际,让我们的老师来主动参与进来,我对我们以往的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什么样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这也是我们关于体制机制改革这个文件里面提出来的。所以一个是教师,把教师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参与者,让他们也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我个人认为现在需要反思国家的教育体制,包括民办教育体系,公办跟民办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刚开始民办是弥补我们国家不足,现在在整个国家经济实力非常强大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到底是在我们国家体系里面到底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民办教育促进法里面还考虑回报,回报不回报又怎么看待?这都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空间。寨新目标下,我们把中央对教育的要求,或者对整个国家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我们教育的改革,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来,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最后我简单的说一下,我们觉得怎么把握国家战略下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怎么紧跟国家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大家可以去看我们的十九大报告里面可能谈教育,其实我们前面还讲产业经济,产业经济讲到人才,人力资源,这个其实都是我们教育需要去应对的。还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我们怎么来理解教育本身的特点?上午我们提到人工智能,将来到底怎么让教师和机器人合作来开展教育还是机器替代人,人有本身天然的智能,我们人的自身的发展又怎么去理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回到社会、经济、科技一个大背景下考虑教育怎么改革和变革,包括班级规模、学校形态,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形态,学习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后一个怎么来建构国家教育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这个我只是提一下,我觉得我们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这方面有很多可以做的,要总结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实践跟经验,来提炼出,能够解释我们中国教育发展这种经验,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探索实践的过程当中也要总结实践,进一步指导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的发言就这些,谢谢大家!

  (此文根据朱益明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