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 面向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怎么看,怎么办



  张伟:天津市教育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国家作出的“一个决胜期,两个阶段”总体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目前,国家正在贯彻落实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安排,系统谋划2035年的教育改革发展,今年将召开全国第五次教育大会,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一、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怎么看

  从两个维度看。定性的角度讲,教育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定量的角度讲,就是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

  1. 定性维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就是对十几亿人民的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创造人的发展机会,提高人的发展能力,激发人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就是使2亿多在校生获得良好的现代教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具体而言,谈教育现代化,就涉及现代化的教育是什么样,构成体系如何,学校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生态,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如何学习,怎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等

  2. 定量维度

  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社会教育投入占GDP比例、高等教育中国际学生占比、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等七个方面,将天津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二、2035年的教育现代化:怎么办

  1. 从顶层设计上而言,集中体现在教育现代化规划文本中,但与人口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人口的变化,0-15岁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60岁以上人口呈上升趋势。两端延伸,对教育的需求旺盛。社会对早期教育、个性化教育、主动学习式教育,职后学习,老年教育,有较高的期待。

  联合国人口署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在低生育率状态下加速下滑跌破10亿至6.13亿。

  官方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的1786万人、12.95%有所下降。16-59岁劳动力自2011年开始逐年减少,2017年相比上年减少了400多万。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7.3%,2.4亿人,65岁以上人口比例11.4%(深度老龄化社会),1.6亿人。上海、北京和天津老龄化比例位居全国前三,天津22.3%。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人才红利,我国每年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数量超过300万人,是美国的五倍;研发人员薪资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

  ——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影响,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组织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知识将由“智能助手”提供。所以我们的“教”将会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学生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搜集者、问题的提出者,主动式学习越来越普遍。

  ——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特别加强儿童的心理认知研究,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性特征,保护好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创造兴趣,特别是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注重习惯养成,基础教育注重优质均衡,职业教育注重交叉融通,高等教育注重创新创造,终身教育就要完善体系。

  2. 从实现路径上而言,集中体现在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让理念转化为行动,让措施落地。

  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是一个很好的手段。目前,国家已经研发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并与31个省市区开展合作研究。同时,借助国家和各地教育大数据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分省市、分城市、分区县、分学校,形成诊断式分析报告和问题解决方案。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四川成都、山东青岛等地,都相继出台了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开展教育现代化监测,发布年度监测分析报告,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前几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制定指标体系的几项原则:引领发展的导向性原则、指标选择的指向性原则、突出重点的精简性原则、定量为主的客观性原则、国际坐标中的可比性原则、方法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关注实践的可行性原则、时间路径的阶段性原则,等等。提出的若干核心指标,集中反映在教育普及水平、教育公平与均衡、教育质量与效率、教育结构、教育条件与保障、教育服务与贡献、国际化和信息化等几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此文根据张伟在2018年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2018南京长江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