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院长出席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暨教育史学会学术研讨会



  12月1日,由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暨教育史学会主办、江汉大学承办的湖北省陶研会暨教育史学会学术研讨会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周洪宇,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余子侠教授,湖北陶研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申国昌教授,湖北省陶研会副会长、湖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儒金教授,湖北工程学院副校长丁远坤教授,汉江师范学院副校长陈俊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江汉大学副校长陈功江主持。

开幕式现场

  江汉大学校长张幸平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开幕式上,彭南生教授在讲话中表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乡村教育”理念对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国教育梦的理论力量。余子侠教授对我校提供的陶研会平台表示感谢,他详细回顾了陶研会的发展历史,陶研人的现状,并对陶研工作的意义、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周洪宇教授为大会作了“生活教育的三个百年”为主题的发言,从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历史贡献,现实意义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陶行知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主题。周洪宇教从陶行知“生活教育”产生之前、产生以来以及未来一个世纪这三个一百年的角度与高度,谈陶行知“生活教育”产生之前一百年甚至更长一个时间段人类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一下陶行知“生活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及它产生之后所起的历史作用,并展望和预测一下它未来可能产生的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周洪宇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周洪宇教授指出,陶行知“生活教育”产生之前一百年甚至更长一个时间段人类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呢?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把握它,即工业化、全球化、现代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周洪宇教授进一步指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即大众性)、民主性(即大众性)、科学性(即前进性)、民族性(即与历史联系的)、世界性(即开放性)等六大属性和特质。陶行知正是围绕着实现如何让中国适应人类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追赶世界早期工业化、早期全球化、早期现代化,特别是早期教育现代化,完成中国实现工业化、全球化、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现代化的宗旨目标与历史重任来开展的。周洪宇教授语重心长地表明,陶行知的遗产是一笔极为丰厚的思想遗产、实践遗产和精神遗产,在未来21世纪20年代至22世纪20年代中国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全球化、现代化、生态化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更加宏伟目标的历史过程中,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余子侠教授为大会作了“推进陶行知研究向纵深发展的思考”为主题的发言,他主张用历史的方法研究陶行知,回归历史线索,还原真实教育家的形象,并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积极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动当前的教育发展。

  会议期间,各副会长结合各自高校实际,介绍了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情况。专题报告阶段,来自各校的代表(李贤智、陈竞蓉、赵国权、彭春艳、张虹、赵厚勰、汪丞、熊德明、刘来兵、吴艳君、陈诗等)围绕着“陶行知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发言,分享了陶行知与乡村教育的发展、教育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闭幕式上,湖北省陶研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申国昌教授用“三高”和“三广”总结此次研讨会。“三高”即会议规格高、报告水平高及服务质量高;“三广”为代表来源广、研讨范围广与会议交流广。他期望与会人员能以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榜样,以“爱满天下”的胸襟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