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谈教育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谈教育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2017年全国两会在即,教育界各代表带来了社会关注的教育提案及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今年将带着5份立法议案和20份建议参与会议。

  周洪宇教授教授的提案及建议中除加快教育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的建议外,还就制定《学校安全条例》和加强互联网教育立法提交议案。这两项也是近年来倍受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

家长教育应受到重视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报道频现媒体,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周洪宇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缺失造成的,需要结合这三方面,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家长有责任让孩子有一种生命意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家长也应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他说,“如果家长没有法制意识,如何教育孩子,所以对家长的教育也要重视起来。”

  面在这之前,公安部已于2月15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行政拘留的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对此,周洪宇教授认为,降低拘留执行年龄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根绝校园暴力应通过政治措施,如加快教育制度和加快法律制定等。

  他称,“现在是出现14岁孩子的校园暴力事件,如果以后有13岁的孩子出现同样事件,是不是要继续下调年龄至13岁呢?”

  此外,他还表示,立法是很严肃的事情,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法学界和社会没有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修订立法是很不稳妥的。

  在今年的两会,周洪宇教授将提交《校园安全条例》的议案,并补充称,教育部也会就相关问题和现象提出建议。

根绝校园暴力是一场持久战

  不过,周洪宇教授也表示,不能奢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均完善后便能够完全根绝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欺凌是世界性的问题,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和美国的校园欺凌问题都很突出。”

  “他们的背景和我们不完全一样,但也出现这样的现象。那说明校园暴力现象的背后,有中国自身的问题,也有世界各国共同存在的因素。”

  周洪宇教授倡导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四个原则看待、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分析国际上的普遍存在的校园暴力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治本。

  “在这一问题上,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他总结道。

  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力度加强及各方面制度的完善或对于解决校园欺凌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甚至在短期内有明显效果。

  周洪宇教授补充称,“这只是相对而言,毕竟问题的症结并未解决,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学校、社会因素无法解决甚至未能发现。”

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法律法规

  自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提出,至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后,企业界开始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

  周洪宇教授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其中一条便是关于加强互联网教育立法。他认为,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中非常突出的问题,既给中国教育带来好处,也有弊端。

  他说道,“不论是单独的《互联网教育法》,还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还并未制定出来。如何就立法方面尽快出台法规,规范互联网+教育的实施者,使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更加健康,已经刻不容缓。”

  他解释称,互联网教育的立法不会只针对企业,也包括政府和学校。“虽然立法的主体是政府,但在立法过程中还需要听取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意见。最终政府将汇总多方意见,使立法更加完善。”

互补的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

  周洪宇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有两个层面。其既是一种手段、技术,也可能在未来发展成为一种互联网效应的形态。因此需要对传统教育和这种新型教育进行重新评估,对两种教育形态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

  就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的关系,周洪宇教授认为,他们并非替代关系而应是互补的。他分析表示,传统教育是经过漫长发展建立的。目前的学校制度,包括班级授课制、学分制、选修制、转学制等,他们的积极作用还没有消失。

  一种制度被取代的前提是其积极作用已经完全发挥完。当其他制度无法取代某种制度的积极作用时,这种制度便不会消失。

  “现在教育的核心因素包括人(受教育者、教师)和教育内容。在传统教育和互联网教育过程中,人的角色是相同的,只有教育手段是可以有变化的。而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并不应是相互替代的。”他分析称。

  周洪宇教授表示,“传统教育形态会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而非停留在历史的水平。未来,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可能会持续保持互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