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周洪宇谈2019年教育改革:看似凌乱,实有章法



  (本文首发于2020年1月23日《南方周末》)

  “可以说,中央是真正在考虑把教育改革推向深入,作为中国改革的重要部分整体推进,和其他改革相辅相成。”

  2019年,是教育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在基础教育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再次重申,在高等教育阶段,“严进宽出”出现逆转,本科教育质量攻坚战打响,背后是中国高校对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求索。

  回顾2019年教育改革,每一项制度的变化,都是风向标。近日,南方周末记者约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分析每一项改革折射出的问题,及其背后的“章法”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南方周末:过去一年有不少教育改革政策出台,你觉得突破比较大的是哪一项政策或者是哪一个方面?

  周洪宇:2019年的教育改革是非常特别的,看似凌乱,出台得密集,实际上是有章有法的。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又有教育系统外部的;既有义务教育的,又有职业教育的,注重了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全面性。

  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下发,目的是鼓励、推动公办和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今后十五年的教育改革定下基调。

  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10月份又有高等教育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出台,给大学“加码”。

  可以说,中央是真正在考虑把教育改革推向深入,作为中国改革的重要部分整体推进,和其他改革相辅相成。

  南方周末:那你觉得这些改革对于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哪些现实影响?

  周洪宇:以职业教育改革为例,最大的亮点在于改革措施的力度。

  2019年的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而不是普通教育里面的一个层次。实际上是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让体系职业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培养创造型、高层次的工匠人才,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这部分人学习之后,一部分人往上,一部分往下,本科教育发展了,甚至是极少数的应用型的、技能型的、创新型的硕士、博士的培养也就势所必然。

  南方周末:近年来,高校教学教育质量一直受到质疑,认为“水分”太多。2019年高校也有一些提升质量的改革举措。你怎么评价?

  周洪宇: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注重了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但是对质量的提升,相对来说注重得不够,因此2019年教育部发布意见,要严把考试和毕业的出口关,实行清退、消灭“水课”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教育行政部门2019年在应对敏感事件时,回应的速度更快了,比如,因惩戒导致的校园公共事件连续爆发之后,惩戒规则的酝酿和出台比较及时,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

  周洪宇:对,这个观察是准确的。尽管突发事件不断地产生,教育行政部门应对的速度和方式,跟前些年都有很明显的不同,更加注重舆情变化和社会各方声音,并采取相应对策,这也说明教育的治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南方周末: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还有什么具体表现?

  周洪宇:从我亲身经历而言,2019年年初的时候,连续发生了几起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冲突,1月份我在湖北省“两会”上提出来,3月份全国“两会”我又提,到了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出来了。前后不到半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成长,让教师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教育好的问题。

  南方周末:政策是有延续性的,改革也是一样。你对未来一年教育政策的推动和深化有哪些期待?

  周洪宇:比如说学前教育,我们期待加大政府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公办的或者普惠性的民办园来发展学前教育,让更多适龄学童能够入园,解决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在民办学校发展方面,有关公民办同步招生的政策有待综合考量,更加兼顾各方利益。

  高中教育改革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加强特色的课程建设,完善考试和招生制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今年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管理工作。同时对国内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都要严格要求,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准。消灭水课,取消清考,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