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 跳出学校看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 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上升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周鹏程校长及其团队以“一体化”为关键词,总结了他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和实践。成果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与周鹏程校长及其团队成员平时接触较多,这里谈一谈对该成果主要价值的一点看法。

  其一,“三位一体”的素养结构,丰富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

  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学界认识不一。从智力因素到非智力因素,从个人能力到社会贡献,侧重各不相同。但也有一些共识:第一,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如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知识积累、探索精神等;第二,注重个体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第三,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竞争力。

  周鹏程校长提出要“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并首创“强健身心、卓越品格、关键能力”三位一体素养结构。借助“2+1+1”方案,塑造学生强健身心;以“内化自育”理念,涵养学生“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卓越品格;通过“图式教学”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这种架构丰富了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

  其二,“大中小贯通式”培养,促进了学段之间的系统育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需持之以恒的长期事业。然而,“学段割裂”是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回答“钱学森之问”时,高学段学校往往认为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审辩思维等养成的关键期,低学段学校没有做到应有的培养,以致大学怪中学、中学怪小学、小学怪幼儿园、幼儿园怪家长,层层推诿责任。

  该成果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育人格局,以普通高中为纽带,全力推进“大中小贯通式”培养。将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向高中延伸,并带动初中小学走向素养衔接;开发初高中衔接教程,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创建“高校文化周”;启动“博士讲坛”,开展研究性学习,成立“卓越联盟”,建立跨学段学法教研、师生互访、师徒结对机制,促进教学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造力。一系列创新举措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三,“家校社”协同式育人推动了育人资源的深度整合

  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它诠释了家长育人观念和社会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探索高中阶段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有过多次指示,强调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该成果创造性提出“左顾右盼”的办学主张,“左顾”家庭教育,“右盼”社会教育,在探索“家校社”协同式育人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以“整体教育观”为指导,通过明晰育人分工、整合育人力量,提升家校合作育人质量,整合并纳入社会优质资源,践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等理念,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培育了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