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丨特稿




作者:周洪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献。其中,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一个更为重要的突出位置,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进行了创新发展,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的脉络梳理

  追溯三大战略的确立过程及决策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理解和把握其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首先,关于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见,科教兴国战略由来已久,我们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其次,关于人才强国战略。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为国家三大基本战略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而使这一国家战略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

  再次,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并且位居首位。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要求、部署和任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高度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反映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这一战略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

  与之前不同且值得注意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在此前的党代会报告中,有关科技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经济建设部分,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民生建设部分。例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科技的论述出现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有关教育的论述出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部分,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科技强国”主要出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出现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合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新观点部分加以阐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充分体现出国家协同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思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论述在报告全文中出现在各项战略任务的第二位,被排到民生之前,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表明了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了新的使命任务。

  首先,回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论断的提出背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指出,“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由此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想法由来已久,也有多年的实践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并逐渐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高职学校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高等学校十年累计培养了7700多万高素质专业人才,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教育部直属高校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各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4亿元,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十年来,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许多关键技术。十年来,我国统筹教育资源服务东北振兴和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建设,为区域和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十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接近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度上升,2021年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是2012年的5.4倍。若干学科方向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地位明显上升,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为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世界经济体创新能力及产出年度排名中,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中国是世界各国中唯一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家。

  其次,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战略意图。教育是民生,但不仅仅是民生,更是国计。在此前的党代会报告中,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科技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经济建设部分,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往往出现在民生建设部分。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并将教育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强国目标体系的首要位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论断,表明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和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存有丰富的辩证意蕴。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依靠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换言之,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教育在三者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能否有效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倘若没有教育的优先发展,这三个“第一”也就无从谈起。这三者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创新,即通过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大量涌现可以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推进,既兼顾了三者各自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再次,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划时代意义。其一,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而且以教育来领衔,突出教育是第一根基,教育事关全局、影响全局,一定程度上决定全局。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关心重视有增无减,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其二,规律性认识更加强化。创造性地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激发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对强国崛起规律、历史发展规律、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规律及未来世界发展大势有着深刻洞察和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水平。其三,战略性考量更加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将教育从以往的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单列出来进行专章部署,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凸显教育、科技、人才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性功能,充分体现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战略地位和全局地位。

  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生突破性变革,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8.1%,比十年前提高23.6个百分点;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比十年前提高3.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1.4%,提高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提高27.8个百分点。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有力推动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特别是完成了教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教育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任务,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迈向新征程的需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自身跨越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强国必不可少。无论是中心任务还是首要任务,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教育。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从建设教育强国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关系看。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撑。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我们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推进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三者发展确立了新方向

  从党的十二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作出重要论述,教育优先发展这一决策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把教育列为经济战略的三大重点之一,即“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党的十四大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第一次明确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此后的各次党代会报告中均得以体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都把教育摆在民生的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由此可见,经过多年的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全国上下形成了共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坚定将教育发展放在第一位,全面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法律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在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可以引进,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特别是自主培养。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里的“人才自主培养”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既要努力对外开放培养人才,也要立足自主培养。培养需要立足全方位的开发,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来培养高层次人才在新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可能会越来越困难。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严峻挑战,人才自主培养关系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系国际竞争主动权掌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育优先发展明确了具体的新任务,确立了发展的新方向,即“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教育力量。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