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 《南京教育文库》总序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南京教育文库》序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东南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朝时期,宋文帝首开中国古代教育分科先河,在南京开设儒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和玄学馆,以分科的形式传经授道;梁朝时的五经博士以考试选拔人才,为隋唐科举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南京教育在明代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不仅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设立于鸡鸣山下,且乡试、会试考场也设置于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天下文枢”也因此而闻名宇内。与官学相颉颃,私学在南京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宋代的明道书院,明代的江干书院、新泉书院、崇正书院,清代的钟山书院、惜阴书院等等,为学术思想的传承、学术流派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民国以降,南京成为中西方教育思想汇聚的交融地,一大批本土教育家和海归教育家以南京为基点,加入了绘制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蓝图大业中。张謇、沈恩孚、江谦、袁希涛、黄炎培、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邰爽秋、吴贻芳、俞子夷等一批学贯中西的教育家致力于南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生活教育、活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南京萌芽、丰富与完善,铸就了传承至今的晓庄师范、鼓楼幼稚园等一批教育实践的典型代表。这些源于南京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以中国基本国情为基础,对西方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一改民初“仪型他国”的社会风气,也为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北京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策源地,那么南京一定是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变革的策源地,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起源地。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我对南京教育的一个直观看法,这既有历史上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先辈们对我的影响,也有我与南京教育人交往后的感触。早在1982年,我因为编撰《陶行知全集》的缘故,就多次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查找资料,认识了一批南京教育界的朋友。近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常有机会参加南京的基础教育活动,也因此与百军局长、张生书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新时代以来南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深厚的感悟。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方面,南京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优质园覆盖率达92%,率先全市域创成“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南京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98.6%,学校标准化率保持了100%,率先全市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在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方面,南京整体规划和建设学术型、特色型、综合型普通高中,实施高中布局优化行动计划,全市达省定三星级以上公办普通高中比例达95.5%;在特殊教育融合优质发展方面,南京建立了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纳性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实现全市所有街(镇)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

  南京教育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既有教育行政部门在方向上的正确指引,也有每一位普通南京教育人在岗位上的默默付出,因而我们既要关注教育宏观问题,也要关注微观上每一位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孩子。2022年1月,我的学生大伟从南京晓庄学院调任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日常工作后,我建议他既要在宏观上发挥市教科所作为教育智库的功用,也要关注到学校的内涵发展,更要关注到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校才能发展,而最终指向的必然是孩子的发展。因此我提议他能否整理出版一套“南京教育文库”,通过文库工作推动一批专家型教师梳理提炼教学主张、教育理念和学术思想,以时代为观照,立足南京教育实际,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推进南京教科研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断传承与发展。大伟很快邀请了南京市一批名特优教师参与了“南京教育文库”的写作工作,并规划了持续长达8-10年的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写作指导、出版、评奖、宣传等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建设,这一宏大体系建设还得到了顾明远先生的点赞与肯定,并欣然赐予墨宝“南京教育文库”六字。

 

  “南京教育文库”的提出与推进,对于基础教育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具体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价值:

  第一,独特性。毋庸置疑,每一个城市的教育发展都有独到之处和自身特点,但南京的教育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其特点更加明显,风格更加独特。在江苏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南京确立了“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主题,更加自觉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南京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已达到或超过OECD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六年江苏省第一,省对设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评连续三年位居江苏省前列。可以说,南京教育在江苏甚至国内都具有标杆性的独特作用,而如何将这种独特价值展现出来,“南京教育文库”的编撰正好起到了这一作用。这套丛书通过挖掘梳理南京教育的内涵,将南京教育的独特做法与经验理论化和系统化,既是对南京教育光辉历史过往的追溯与总结,也是对南京教育未来的期待与展望,更是可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地方样本。

  第二,人本性。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活动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这是我近些年来提出的教育活动史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人,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特别是一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师,我们应该提供各种条件帮助他们总结、凝练、宣传、推广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就我所知,目前国内还尚未有类似的丛书出版,南京市教科所率全国之先,关注教育活动中的人,为他们的研究提供物质保障和学术指导,帮助教师们在研究中发展,在实践中成熟,在推广中完善,可谓是真正的将教师置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

  第三,开放性。这套丛书的设计与出版,我跟大伟提议,除了考虑名特优教师的教育思想总结与凝练,还要在未来考虑对青年教师的支持,特别是要支持一批学带、优青等具有基础的青年教师。南京教育近年来提出了如“宁教杰青”的一系列教师培育计划,我想我们的工作在未来还要吸收这样的教师参加“南京教育文库”的编写工作中来,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速度。在学段上我建议他要综合考虑各学段人员的配置,中学、小学、幼儿园各学段教师都要涉及,也还要考虑在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室、教科所等单位工作的人员,更要考虑在学校管理岗位有丰富经验的教育管理者,这样就可以让我们这项研究工作更加开放,更加多元。

  第四,持续性。南京教育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反思南京教育从哪里来,也要想好往哪里去,更要做好走向的持续性。因而对于这套丛书我还是有一个期待的,期待这套书能够持久的做下去,做成制度,做成系列,做成品牌,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其中,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并在这项研究中得到发展、得到进步。我还希望将来“南京教育文库”能够借鉴“教育治理与教育智库五十人圆桌论坛”的思路,形成一支队伍、一项制度、一套丛书、一个论坛、一个品牌的“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南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之以恒的动力。当然,我也知道为了这套书的出版,大伟费尽了心思,他跟我说他要以陶行知乞讨办学的事迹为榜样,四处化缘募捐筹措出版经费,找寻出版社确保进度,策划高级别平台宣传,以及筹划参与各级各类评奖。我希望他能够保持这种工作激情的持续性,将这项工作一直做下去,实现陶公所说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理想目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南京教育文库”的出版必然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中国教育界重要的一颗“合抱之木”,一座“九层之台”,我也衷心祝愿参与到文库撰写工作的同志们千里之行,永不停歇!

  是为序。

周洪宇

2022年11月22日

于武昌东湖

 

  · 序者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来源:南京教育科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