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一、实现城市群的资源流动和共享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重要核心竞争力。
外国有五大城市群: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波士顿、巴尔的摩、华盛顿、纽约等主要城市。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城市。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塔丹、鹿特丹、法国巴黎等。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代表城市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这些城市群有一种趋势:没有永久的明星城市,只有永久的明星城市群,没有优秀的个体化城市群,只有优秀的集中城市群。城市群开创了一种愿景、一种希望和一种文化。
中国7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最有活力的的一个地区,长三角是国家飞机场最密集的地方,是国家院士出的最多的地方,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长江经济带跟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交汇地带。
在长三角区域中,教育资源的密集度很高,但是流动和共享性不太够。这就要求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统筹各方教育资源,建设长三角教育共同体,可以成立各类专业化、跨区域的教育共享服务平台,搭建统一的教育数据统计、发布分析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教育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理机制。当前,我国教育已由“政府主导”向“多方合力”转型,可以各方合力设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建设基金,按照“股权分摊、责任平摊、开放运营、优化配置”的原则,由各省入股设置并委派专人管理基金,引入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基金配置,促进区域教育的融合,迸发参与主体的活力;扩大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化解改革发展难题,推进区域内部课程、师资共享,建立区域学校间的合作与帮扶机制,提升区域内部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共同化解流动和共享性不强的难题。上海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龙头,要在实现长三角城市群资源流动和共享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形成资源高差带动资源流动,立足全球和中国,做好表率。
二、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
1.加强教育统筹规划:构建与“一核五圈四带”网格化空间相适应的教育布局
一核是指上海,要充分发挥上海高等教育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五圈是指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要依托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地的世界一流高校群,推动五圈的教育同城化发展。四带是指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要依托地方的高水平高校群,强化四带的教育聚合发展。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及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社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注重领军人才的培养;适应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适应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扩大新型人才培养比重。当前我们提出要换轨超车,有的时候既要换轨,还要换车,我们的目标是超越,不在于哪个车超越。高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各出各的力量,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做出对教育的贡献。
3. 对标世界一流标准:构建以“世界级教育大都市圈”为核心的世界一流教育聚集区对标世界一流的教育基础设施体系,在基础建设基金建立起来之后,用基金加以投入;对标世界一流的区域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在区域内实施教育投资便利化、社会保障一体化、教育管理标准化的治理服务体系;对标世界级一流的教育资源空间聚集方式,探索并实现区域内部教育资源的统一布局、统一分享、统一集聚,在教育布局中,做好自己的事和外部引入两方面的结合。
4. 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以“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重点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以“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探索这种创新结合方式、创延伸结合宽度、拓展结合深度,探索构建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联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协力打造由区域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多主体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进入生命、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将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深入生活深入生产。
5.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构建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目标的区域教育发展制度体系
优化教育法制环境,适应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标准体系、教育援助体系;优化教育治理机制,深化区域教育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加强沟通,加强大家对教育的认识,把人们的积极性给激发起来。创新经费保障机制,激发区域教育的市场活力,完善教育经费市场筹措机制,通过教育基金会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提升区域教育经费中非财政性经费投入比例。加强教育风险防控,强化教育科学决策,建立区域重大问题的协商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