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跟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进程,谈教育国际化一般谈单向的,但是本文论述的是双向国际化。二是关于我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文 | 周文港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紫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一、中国高等教育双向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向导,坚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等问题。在当下一个长时期的国际情形下,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科学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科学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扩大教育开放,跟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的合作办学。
当下教育部不仅在研究修改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还有它的实施办法,还在研制鼓励跟规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的意见以及怎样完善高等教育品质保障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教育品质文化,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是可以连在一起的。中外办学条例和实施办法已经颁布了15年,中外合作办学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已经趋渐增多、办学的深层次发展,品质也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它的结构、办学行为,教育发展,以及引进一些教育的资源不充足。
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可知,中外合作办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本科程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程度合作办学机构有74个,合作办学项目有770个,黑龙江它原来有171个,本来是全国最多,但是现在停办99个。第二类是研究生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合作办学机构有41个,合作办学项目有541个,北京原来有59个,最终停办24个只剩下35个。上海原有40个,到现在停了18个,剩下22个。江西原来有9个,后来停了6个,现在只剩下3个,值得留意的是,福建、湖南到现在是没有任何研究生程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输出类型,一是完全有学校本部独立建设的,二是海外高校和私人企业共同设立的,第三由当地政府注册的,四是私立部门组建的,第五类是学术合作的伙伴关系的。总的来说我们输出是非常小的,2011年在老挝,苏州大学是第一家通过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其中设立比较完善的就是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的分校。另外还有同济大学去到意大利,清华去美国,浙江大学去英国,温州大学在意大利的两个分校。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展望
首先,改良中外合作办学。中国近代合作项目,要做到精挑细选,最重要做到重质重量,还要重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其次要稳固推进创办境外大学,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输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跟我们中国经验,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教育如果只接受外来的灌输,而没有自主的道路,文化的沦亡比土地沦亡更可怕。最后要建构一套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会学生经世致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结合国内和海外杰出学者的力量,共同建构一套强调提升、教育服务经济,跟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建构,专业设置和建立一套学术健全的新评价机制来取代倾向西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去年香港回归20周年以后,一直非常强调香港作为一个创新中心,怎么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面作出贡献,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有十佳大学进入全球50,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还有40几个国家两院院士,依靠这次力量是完全可以协助国家,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其次,发挥香港的经济优势。必须认识到一国两制、“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作用,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认清目标,参考不同国家的优点,借鉴北欧的经验,保持政治中立而稳定。
最后,为中国论文国际化,使之成为全球学术界推崇的发展和素质评价指标而服务。现在推崇的标准是英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制和公认的指数,来衡量我们中国论文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港应该团结搭建好先驱,一起做一套中国论文标准,使得我们中国论文成为世界上面备受推崇的一个体系之一。
(本文系作者2018年11月10日在“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所做演讲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