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歌
宁波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
一、“软”平台如何变成“硬”支撑
长三角区域现有各类高校联盟包括: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长三角高校新媒体联盟、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和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未来三年内拟筹建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中心、长三角教育人才服务联盟、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研究院和长三角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
在现有制度安排下,高校联盟仍处于“软”平台建设阶段。政府在高校联盟建立与运行过程中,仅承担连接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在高校联盟联席会议制度下,高校虽实现责任分担,但由于高校之间行政级别相当,无论联席主席单位轮转到任何高校,都无法由单一高校形成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高校联盟仍处于松散的组织连接,导致形式大于内容,职责和义务分担不均现象的产生。
政府通过行政参与高校联盟建设过程中,存在三种类型:一是行政参与缺位,其结果是跨际组织联盟机构由于缺少监督组织机构松散、运行动力不足;缺少责任分担机制,组织运行幅度不足,创新缺乏勇气;缺少资源供给,组织运行拮据,行动资源匮乏。二是行政参与过度,其结果是跨际组织联盟机构过度受制于行政管辖,创新动力受限、缺乏自主能力、组织运行受制约等。三是行政有限参与,其结果是能够形成有效监督机制、有效协同机制,推进跨际组织联盟机构运行,破除省际与市级间的行政壁垒,提高组织机构建设标准。此外,行政有限参与还能形成强有力的责任分担机制,如帮助组织分担责任,给予高校联盟以大胆创新的勇气,解除后顾之忧。在主要承担资源供给者角色过程当中,能够提供充分的资源供给。由于在跨际组织联盟机构运行过程当中,需要长期的资源供给、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其资源集聚与统筹优势,能够持续有效的保证跨际组织联盟机构的高效运行。
建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由于涉及跨市际和省际行政管辖,所以在现有机制、协议、组织、框架和高校各类联盟组织形式下,三省一市政府协同合作实现有限行政参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推进高等教育集群式发展。
1.政府在有限行政参与过程中,特别是在参与高校联盟与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指挥者、旁观者向参与者、协同者的身份转变。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其集聚资源与统筹资源的优势,在资源供给、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上予以关注,真正成为高校联盟与平台建设的参与者。
2.政府在有限行政参与过程中,重点以监督者、责任分担者和资源供给者的身份参与。高校联盟组织机构,在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高校联盟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充分享有组织机构自主管理与运行权利、资源配置权利、人事管理权利,及制定各类发展规划的权利等。
二、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湾区建设与湾区高等教育的交互
世界四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基于TUI(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third-party university ranking indexes)排名,推出四大湾区大学排行榜,排行榜表明,四大湾区具有显著的优质高校集聚效应,优质高等教育集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在今年入选TUI排名的1142所大学中,有113所分别属于四大湾区,占据总数的10%。四大湾区共拥有世界前十的大学6所,世界前50的大学16所,世界前100的大学25所,世界前500的大学65所,展现出四大湾区在全球强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从总量上看,纽约湾区高水平大学群实力遥遥领先,共有64所高校上榜,其中16所进入世界前100名。而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分别有11所、16所和22所上榜,综合竞争力分列第二至第四,整体实力相当。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其他五大城市群是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大学群建设有很大空间。在高等教育集群式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标世界六大城市群和世界四大湾区,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各城市群和湾区的发展经验。其中,纽约湾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县联合组成,面积达到3.35万平方公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5所大学不仅包揽了四大湾区大学前6名,还均位列世界排名前十位;旧金山湾区包括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为大都市中心的9个县,仅1.79万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大,但贡献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几所顶尖大学,均为世界名校;东京湾区:涵盖东京都、千叶县、埼玉县和神奈川县,占地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汇聚多所潜力较大的高校,东京大学位列世界第22名,其他高校排名主要集中在世界第500至1000名;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包括香港、澳门与广东珠三角9个地市,面积5.65万平方公里,香港大学世界第72名,其他高校排名前200有4所,前500有9所,前1000有16所,梯队呈“金字塔形”。
建议:
1.长三角建立湾区高等教育“集聚体”
一是通过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协同来提升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同时,发挥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自下而上”的协同作用。
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融合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社会(UGS)互动模式,形成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三是通过项目拉动,构建“项目——科创——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2.长三角高校联盟资源共享共建
一是湾区内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湾区内城市高校联盟的作用来加强合作交流,如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的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
二是建立政府主导、高校自主、社会参与、依法办学的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如联合成立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治理委员会,成员包括湾区各区域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各方人士。
3.建立高水平“湾区大学”
一是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办新型联合大学,即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型的“湾区大学”,让“湾区大学”成为“试点”,政府负责投资建设、社会力量负责管理运营,进一步探索区域高等教育协作建设“中国方案”。
二是“湾区大学”作为创新型湾区的高等学府,能够为湾区输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并以科技创新支撑着湾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湾区未来发展,特别是科创产业发展。有助于打破长三角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壁垒,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机构更多元、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4.长三角高等教育联动改革
一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世界三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等高校云集,伦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约为36万人,占伦敦总人口4.19%;纽约为28万,占3.29%。而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市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65.97万人,则占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为2.73%
二是在长三角高校空间布局上,要把30多个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纳入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规划。中央政府对三省一市的产业布局做出了调整,要求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例如,上海避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江苏和浙江适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适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此,高校要明确办学定位,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布局建设并调整与长三角战略性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三是整合利用各类资源。首先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面向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ABC(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 computing云计算)行业和高水平科创中心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其次利用民间资本,打造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最后整合长三角区域内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走共同引进,人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