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定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四个要点



周洪宇

摘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指国家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它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其要点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加强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三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四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指国家制定的“十三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它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10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这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总纲。

  《规划》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这里的“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是国家“十三五”教育事业规划的基本精神,也是“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精髓所在,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

一、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

  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是贯穿人类教育发展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质量,一个是公平。自有人类教育以来,这两个主题就一直存在,但是这两者不是彼此替代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互相包容的关系。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也是一种更加公平的教育。在教育公平里面,除了要讲“有教无类”,还要讲“因材施教”。 教育机会要面向所有人,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同时,教育公平里面还要做到因人施教。因人施教实质上就是注重教育质量,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公平和质量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注重教育质量就必然会忽视了教育公平 一定的质量意味着一定的公平 更高的质量同样意味着更高的教育公平。所以,今天把教育质量问题摆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它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当中,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去促进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这是教育工作者今后要面临的一项更重要的工作。

  《规划》着重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构筑质量保障体系。

  全面落实《规划》所提任务,就要切实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 9月,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引领,构建起全面发展的人,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已经完成 但是如何将“核心素养体系”落小落实落细到学校教育中,如何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向,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只有将“核心素养体系”落小落实落细到学校教育中,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规划》对促进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举措,提出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加大职业教育脱贫力度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为重点,补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短板,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现象,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少年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

二、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规划》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创新建设机制鼓励公平竞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急需人才。

  《规划》提出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对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支持举措和组织实施等做出了战略部署。2017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对我国高等教育将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第三方评估等开展进选认定工作。2017年,组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以及研究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将成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工作。

  《规划》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教学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在规划里,把发展应用型、实用型和学术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了并列的地位,也就是说,规划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指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指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通,所以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是需要注意把握的一个方面。

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基本动力,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己就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教育方面的改革作出了明确安排。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育人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的模式;二是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的缩小教育差距;三是以考试招生制度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四是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的有序开放”。所谓“有序,就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调控下推进;所谓“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向民间资本开放;对外开放,就是向国外优质资源开放、有序开放。在”十三五,教育规划里,越来越强调在教育服务方面的改革。在这方面,以政府为中心,社会可以做的,就让社会做,社会不做的,就政府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规划》突出强调,要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提供多样化教育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统筹推动教育开放,强化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人文教育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做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在教育现代化方面,除了要全面完成前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指标外,教育治理现代化也不能缺少。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努力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实现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并建立完整的教育治理结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教育治理现代化问题必将引起进一步重视。这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On the four key points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ning

ZHOU Hong-yu

Abstract: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ning refers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in education reforms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and at various levels, and it serves as an action outline and directive with four key points. Quality, restructuring, over all reform and advance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al program in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ning; education quality; equality; reform; modernization


作者简介:周洪于(1958),男,湖南衡阳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及教育理论及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