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周洪宇:回眸陶行知 培养真善美的人



  今年7月25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逝世71周年纪念日。为什么71年过去了,陶行知先生其人其学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提升?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湖北日报就此专访了新近有陶学专著在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把陶行知推介出去是时代需要

  记者:我们关注到,包括您在内的一些湖北学者持续30多年研究陶行知,请问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出发点是什么?

  周洪宇:出发点是向世界推介陶行知其人其学,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案。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在“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先生站在时代的断裂点上,立志以教育“谋国民全体之福利”,他提出的“生活教育”学说,达到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他的教育实践、教育学说以及其他改革探索共同奠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教育思想,以孔孟为核心的古代教育思想,和以陶行知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往往被并列看待。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总结出来、推介出去,是陶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记者:几天前,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了您的两本陶学著作,在海外引起较大反响。这种海外出版有什么深意吗?

  周洪宇:7月上旬,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两本英文书中,《通过教育改变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是陶先生在欧美求学以及学成归国开展教育理论探究和实践的传记,《生活教育——陶行知英语作品选读》是陶先生原汁原味的英文著作精编。前者介绍其人,后者推介其说,目的是让世界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教育家,继而了解中国的现代教育,从中获得教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既要积极参与经济治理、国际治理,也应积极参与文化教育治理。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教育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科学而且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和学说,应该作为我们为世界教育事业贡献的中国教育方案。目前,国际上有关陶学的外文著作还不多,中国研究者应该做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华中师大在内的湖北学者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外前列。

教师不了解陶行知是一种讽刺

  记者:国内,人们对陶行知的了解也不够?

  周洪宇:非常不够。前几天我应邀到北京为几百名暑期进修教师做报告,一开始我就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陶行知吗?很多人都笑,“知道、知道,教育家陶行知,知道的”;第二个问题:能说出陶行知的几句教育名言吗?很多人就凑不足三句话了;再问第三个问题:读过一本以上陶学著作的请举手,结果全场鸦雀无声。仅仅是这批老师吗?我在很多场合都有此三问,包括湖北一些地方的老师也是如此。这说明当今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对陶行知其人其学的宣传、推广、了解是很不够的。

  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名震欧美,毛主席说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先生称之为“万世师表”,郭沫若把陶行知与孔子并列看待:“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日本学者斋藤秋男称陶先生是“现代中国教师之父”……六七十年过去了,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在如痴如醉地研究他。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仍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本国的教师居然对他不甚了解,连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都很陌生,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放着本国之教育思想富矿不去发掘和继承,让别国学者去研究、推广和应用,这不是笑话吗?我们的教师教育在这方面实在是不够。不能一味盯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看,而对陶行知教育学说这种从西方而来又本地化,并且经过实践取得了成功的教育思想熟视无睹。

  记者:您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不过时?

  周洪宇:时代在变化,教育现状也在变化,陶先生当年提出的某些具体做法现在可能不适用了。但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基本原理却仍不过时,而且仍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引领性。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特别要求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总书记在讲话中直接引用了陶行知的多句名言,而且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高度吻合。

  比如,他讲到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就提到,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强调“师魂”;讲到教师要有道德情操,就引用陶行知的名言,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注重的是“师德”;讲到教师要有扎实学识,就提到“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强调“师能”;讲到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提到这一点,陶先生“爱满天下”的感人情怀以及名言名句,又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是对中国历代教育家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被摆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是指导教育工作者“做个好老师”的基本遵循,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懂陶行知,对教育的本真能理解透彻吗?不继承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精神,能当好老师、教好学生吗?

陶行知当年提出的问题有的现在更尖锐了

  记者:陶行知先生当年提的教育问题现在还存在吗?

  周洪宇:陶行知先生所处时代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比如现在国家每年拿出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教育投入,当年的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到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陶先生提出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束缚学生的自由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比以前还要尖锐。

  记者:陶行知先生当年是怎样对待这些问题的呢?

  周洪宇:在陶行知所处时代,应试教育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会考制度上。对于此种完全以应试为指挥棒的教与学,陶行知深恶痛绝。1934年6月1日,他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杀人的会考和创造的考成》一文指出: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同年7月,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主张“行知行”。这是他关于学习过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会考制度见“知”不见“行”的有力回击。

  有意思的是,陶行知应邀到南开大学去演讲,适逢河北省会考。他了解到在会考的69个学校之中,南开中学男校考列第18名,女校考列第37名。当晚他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一见面,便向他道喜并专门做诗一首:“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会考几乎不及格,三千里路来贺客。请问贺客贺什么?贺您几乎不及格。倘使会考得第一,贺客就要变吊客。”反对以考试论英雄,反对应试教育,提倡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认识多么深刻!

  陶行知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分数,他真正看重的是南开认真的办学态度和学校精神。他认为,正是南开在教课之外,相当注意学生整个的生活,不把学生当作书呆子教,成就了南开精神。陶行知给当时应试教育开的药方正是“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重视“行”,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从实践中学习,再返回实践。

  不考课业,那考些什么功课呢?他主张考以下内容:一、农事或土木工操作;二、智慧测验;三、常识测验;四、作国文一篇;五、三分钟演说。陶行知在办教育的时候明确表示,投考的学生必须有农事或土木工经验,方才有考取的把握。这是一项重要的资格,这两个条件完全没有的人不必来考。凡是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的都最好不来。这样一来,直接把应试教育下的人挡在了门外,形成了手脑并重的教育导向。

不尊重教育规律,越努力越摧残人

  记者:现在一到暑期,补习班就铺天盖地,这也与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相悖?

  周洪宇:是的,暑期就是让孩子休息和玩的。把学生当成学习机器,导致学生比放假前还累,难道正常吗?现在看来,陶行知先生当年批评的学生变成“拼命赶考的机器”等问题比以往更尖锐了。

  他当年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现在看来也有参考价值。陶先生提出“六大解放”,(一)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二)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为此,陶先生疾呼:“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解放儿童的时间,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教育。现在,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能不能把暑假的时间还给儿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很多人“束缚儿童时间”的理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陶行知用尊重学生天性的“生活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数名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大批政府部长、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现在的灌输式教育,把家长、孩子、老师搞得都很累,可累而无用。不尊重教育规律,越努力越摧残人。

  记者:陶先生提倡建立怎样的教育?

  周洪宇:陶行知先生不仅发出了“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的疾呼,而且提出了检验教育成败的基本方法:1、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的身体强健了多少?有何证据?——强调教育要注重体魄的锻炼;2、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手脑并用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是获得了继续不断的求知欲?有何证据?——注重手脑并用;3、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改造物质及社会环境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何证据?——强调一所学校应该是一个文化的高地,对周边形成思想和精神的引领……

  可见,陶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要培养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且这种培养是从人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去考量和测评的,绝非单一看分数排名高低、看课业成绩好坏。这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不也有很强的可借鉴性吗?

陶行知的思想应该被认真对待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陶行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洪宇:历史会给人物以客观的评价。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以教育改造中国”。他学贯中西,名震天下,却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办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以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为基础,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政要、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为新中国奠定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和人才基础。他痛斥“伪君子”,在昆明收到特务装着子弹的信封慨然表示愿继李公朴、闻一多二公之后,豪气干云,无愧于“万世师表”“一代圣人”。

  他创立了既具中国特色又带有普适意义的生活教育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提出了八大教育主张:民主第一、全民教育,全面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科学教育。这些教育学说和思想是新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也应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来源和基本原理来看待、继承和推广。

  目前,我们对这位“一代圣贤”、伟大教育家的研究、宣传、了解还很不够。回眸陶行知,不止于怀念,更要指向现实。今天我们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找准符合教育规律、契合中国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和实践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应该被认真对待。

  我们应该像陶先生那样,以全局视野,系统地推进教育改革,在国内培养有思想、有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的人,在全球确立中国现代教育的地位。让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川流不息,与一流大国、强国的地位相适应。

提要

■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依然是指导教育工作者“做个好老师”的基本遵循,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现在的灌输式教育,把家长、孩子、老师搞得都很累,可累而无用。不尊重教育规律,越努力越摧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