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21日,《圆桌》版假座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会议室,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召集部分高校教师、新闻评论团成员就如何实施“爱的教育”的话题进行了座谈,大家发言踊跃,碰撞出很多灵感的火花。
参加座谈的人员有:
赵振宇(华中科大教授)、顾建明(华中科大讲师)、何志武(华中科大副教授)、肖峰(中国地大教授)、闫隽(华中科大博士生)、黄蓉(华中科大博士生)、陈栋(华中科大硕士生)、张桂芳(华中科大硕士生)、沈明涛(华中科大硕士生)、王丽明(华中科大硕士生)、宋艳(华中科大硕士生)、张扬(华中科大本科生)、王黎妮(华中科大本科生) 、银玉芝(中国地大学生)、白田田(中国地大学生)。
话题背景
一项调查显示,九成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他们不知道助残日、重阳节、盲人节等日期,很少帮父母做家务,不知道对父母感恩;而帮助过身边残疾人、老人以及遭遇困难的小伙伴的孩子,竟然只有2%。 现在学校教育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较少爱的培育,老师甚至对差生“恨恨不已”,斥责学生是“笨猪”者有之,要求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跪接自己考卷者有之,训令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一些父母认为教孩子帮别人、爱他人就是教孩子“学傻”,日后走上社会会“吃亏”。 但爱是人类美好道德的核心,人之为人岂能无爱,“爱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它可以使孩子在被人爱中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人,形成健康人格。
首席发言
阳光教育与爱的教育 周洪宇
阳光教育作为一种使年轻一代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教育理念,是针对独生子女所存在的孤僻、自私、自闭、自傲等毛病而提出来的,特别强调要使人内心坦荡、乐于助人。阳光教育还是—种爱心教育,即不仅要求教师和家长有爱心,知道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且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爱,并且彼此学会关心、关爱、关怀、关注、关切和关照,成为笑得灿烂、玩得开心、活得快乐的一代新人。 如何实施“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并不是玄而又玄、不可捉摸的。要实施阳光教育,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或者说,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给予孩子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使孩子做到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对孩子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五种教育。 阳光教育是要促成年轻一代自由、和谐、健康发展,因而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宜的环境。
这种环境,其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宽松:宽松当然就不是强制与强迫,不是条条框框地对人给予约束,但宽松也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和随心所欲。宽松乃是寓规范于无形,是一种张弛有度、交流畅通、互动和谐、其乐融融的状态。 要使阳光教育顺利进行,还需要具有相应的动力,就是要给予孩子理解、信任两种关爱。
首先是理解:我们成年人都渴望理解,呼唤“理解万岁”,其实孩子才是最应该受到理解的。现在孩子面临着许多压力,有来自学校的,有来自周围社会环境的,还有来自同伴的。现在学校动不动就搞竞赛、排名次,孩子会感受到压力;周围的同伴好像一个比一个“聪明”,经常得这奖那奖,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面临的处境,不设法给孩子减轻压力,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目标,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生活的乐趣。现在,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玩友,没有竞争对手,只能与成人为伴,容易受到过多的呵护,或者被过多的期望所压迫,很难有一个和谐自由的人格发展空间。因此,孩子身上出现了毛病,大人不应大惊小怪,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给予关爱的第二个要义,就是信任。理解只是一种换位思考,它能消除人们之间的罅隙,扫除人心头的阴霾;信任则是一种无声的鼓励,是对人能力和力量的一种肯定,能催人奋发,给人信心。孩子都是独生子,往往置身于一个成人世界里:面对身高体健的成人,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弱小与无能。如果成人能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认可与尊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完成任务的力量,增加知难而上的信心。 要使幼苗根深叶茂,仅仅依靠空气、阳光和水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氮、磷、钾等养份。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氮、磷、钾”就是智商、情商和意商三种品质。现在人们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商,却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健康的情感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实良好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是人成功必不可少的两大条件,而且也是人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两大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情商和意商对于人事业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因而智商、情商、意商的培养也不能偏废。(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
爱的呼唤
肖峰:今年开学不久,我给大一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军训中一件使我感动的事》。同学们说有什么值得感动的事,写不出值得感动的事。我说:“是啊,大学生连感动都不会了。看到你们在军乐声中迈着方阵,我很感动;看到你们在晨曦中读书的情景,我很感动;看到你们在图书馆埋头读书的情景,我很感动。怎么能没值得感动的事呢!”同学们恍然大悟,有的写教官对自己的热忱帮助,有的写了寝室哥们的情感,有的写父母对自己殷切叮嘱,每篇文章都洋溢爱的情感。爱的情感是需要从老师做起的,你给学生以爱的关怀,学生便会感受到爱的温暖;你给学生以恨的教育方式,学生便会滋生恨的萌芽。小学时因为调皮,我曾被老师罚抄作业直到掌灯时分;读初中时因为勤奋,被老师请上讲台介绍学习经验。心灵的创伤和精神的激励使我感悟到,老师不仅是“经师”,更应当当好学生的“人师”。并非学生不懂爱,而是老师没给学生以爱。
赵振宇:在教育中怎么将爱转化为信任,转化为表达形式?我们经常讲要“面对面的交流”,实际上把面对面改成“肩并肩的交流”比较好。教育应该办成圆桌的形式,让老师和同学“肩并肩地交流”。老师坐在学生中间,成为其中的一员,促成开放式讨论。今年我的新闻评论策划课的考试,我决定不再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答,看他们怎么样自己考自己。出的问题有难度,回答得准确,对这门课就有较深刻的理解,从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情况。这其中就涉及到一个信任问题,学生从来就处于被考的位置,现在变被动为主动,看看他们怎么做。爱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延伸一下的话就是爱应该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何志武:一位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告诫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课文,每天陪孩子读多长时间的书,辅导孩子做作业。一位家长说“我们还有自己的工作呀”,老师不高兴了:“全班45个学生,我有45个孩子,你一个孩子拉下了,我还有44个孩子。”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这是关于孩子教育的“公理”。但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师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家长尽抚养和教子习礼之义,学校和家长职责的交叉点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和学习习惯,而不是角色串位。各科作业都要家长辅导,还要外加额外习题训练,正是让家长扮演了老师的角色。
陈栋:夏衍说过,“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同样,爱别人,别人才会爱自己。但是,从现代家庭的教育模式看,我们的父母往往倾向于给孩子爱,并没有想到如何让自己的孩子爱自己和爱别人。举个身边的例子:公共汽车上,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身背沉甸甸的书包,手拎一大袋画画的工具,随着汽车的摇晃一个趔趄,幸亏旁边座位上一位大妈眼疾手快扶住她。大妈疼爱地把她拉在身边,并摘下她背上的书包拎在手里。小姑娘坐在大妈的怀里,两眼望着窗外,一声不吭,到站了,她伸手去拎包,大妈赶紧帮她背上,并叮嘱她路上小心。她站了起来,一声不吭下了车。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一幕,可否有人教过他们要有一颗善良、慈悲、同情的博爱之心?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爱的表达
张桂芳: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期《直播分娩》的节目,把一位母亲分娩的过程真实地呈现给观众。电视播出后,很多孩子的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他们以往根本不知道母亲为自己居然受了那么多的苦。湖北电视台播出一部名为《幼儿园》的纪录片,主持人问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爱吗?”孩子漠然地摇摇头,“你的父母对你说过他们爱你吗?”孩子又漠然地摇摇头,“你会对别人说你爱他们吗?”孩子还是漠然地摇摇头。你能说那个孩子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就因为父母对于自己的爱还不善于表达,其结果既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王丽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绝大部分的父母却不知道如何“爱”孩子,甚至假“爱”之名行操控之实。如果我们把繁体的“爱”拆开来,就是“心”和“受”。真正的爱是以对方内心的感受来衡量的。就像送礼物给对方,这礼物好不好不是由送的人决定的,而是由接受的人感受得来的。我们要对父母们说:你们给的爱并不缺少,少的是表达爱的智慧!我们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大的人,给他们尊重。不少家长一谈尊重就弄成没有要求了,我们应该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同时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发展潜能。
沈明涛: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东西,需要良心的发现、人性的发现,需要用教育者行动打动、引导、感化被教育者,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需要父母和老师用具体的行动告诉他们爱的具体内涵,比如说帮长辈倒茶,遇到老师问好、为陌生人指路等,而不是谆谆教导要尊敬师长,苦口婆心讲些助人为乐的道理。中央电视台曾播过一条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张扬:提到教育这个词,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批评、红脸甚至打骂,“教育”和“教训”、“训斥”的区别似乎并不大了。长大成人后,父母的态度中多了宽容和理解,但笔者却仍旧看到很多邻家的小孩“受用”着我当年的“贴身教育”。几年以来,给孩子报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兴趣班“蔚然成风”,孩子不好好练习时除了大声训斥,还“拳脚相加”,不仅没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还使得他们产生了心理的阴影。父母在尽心表达他们对孩子的爱的同时,是不是更要多思考一下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呢?严格的家教并非一定通过严格的教育形式实现,相反,鼓励、建议也许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爱的教育
王黎妮:车的前行需要所有部件的协调运作,同样,社会的前进需要以爱为基础。在这个讲竞争和效率的社会里,真挚无私的爱越来越难得,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如何使孩子心中最初的爱的幼苗健康成长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想,冰心这句话中“爱”字的前面,应该加上几个修饰语才算完美:合理的,有限度的。没错,我们提倡用正确的爱来教育孩子,以及教孩子学会去真正的爱,因为孩子们就像幼小的花蕾,需要阳光细雨的呵护才能健康成长。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所有父母、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迫切任务,唯有互助互爱,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精心种植孩子心中爱的幼苗,并保证他们心中真挚的爱不会流失,便是保证社会前进的车轮。
宋艳:“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本身是有些争议的,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的天性中都有善良的因素。相对于现代生活的道德要求,相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爱其实是一个很低的平台。不管成才与否,每个人都要很好地“爱人”和“被人爱”。有人说,竞争摧毁了孩子的爱。果真如此吗?没有竞争,个人、社会都会止步不前,但是如何教育孩子去竞争却是一个大问题。是鼓励他不择手段,排挤他人,还是让他在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的氛围中自然地成长呢?显然,后者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竞争而丧失了爱人之心的人,不能被称之为一个健全的人,这样的人一时看来成功了,其人格缺陷却早晚会暴露出来,甚至可能做出反社会的过激行为。父母和老师都该多表现他们对孩子的爱,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银玉芝:追求高分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当然身陷其中的中小学生是被动的,而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教育功利化推向了极致。面对这种残酷的竞争,学生,特别是价值观、人生观开始形成的中小学生,他们只能被动的认可,甚至把它当作了人生的信条。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的高中,每天都在追求分数,追求一个分数竟花了十二年,这十二年耗费了多少的代价?德育、文艺、体育从教育的重心上滑落。当学生们踏上社会时,默认高分制造了高薪,创造了优裕的生活,并将这观念继续指导工作,左右他们的价值观。12年的教育竟然培养过份功利的价值观,将“爱”抛到一边。教育的初衷不是这样的,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比制造一个高分更重要,一个有爱心的人比一个只追求短期效应的人更具社会意义。
一语中的
白田田:现在老师教给学生的“爱”往往偏重概念化、形式化,缺乏如同情、感恩、尊重等可以内化为学生思想品质的“爱”。“恨的教育”也类似,老师只从大道理上笼统说什么是坏的,什么不应去做。一旦学生思想成熟了,发现很多事情是可以多元看待的,他也许就会完全抛弃老师的“爱恨观”。老师应尽量给学生以“爱”而非“恨”,比如看到了一个人做错事,不要鄙视说这种人是如何如何坏,而应教他宽容,鼓励他去帮助那个人改正错误。
顾建明:思想政治不能概括爱,只是一个方面,爱要从伦理方面来靠考虑。现在的老师大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如何给学生传达爱,关注学生的爱心。爱作为一种人伦的规定,应高于恨。
黄蓉:中国伦理教育里的爱主要体现为一种服从,学生服从老师,子女孝敬父母。我们对爱的理解窄了一点,教育和爱放一起,作为教育者怎么样传授爱?爱,首先是平等的。现在对教育者也搞“考评”,使教育者产生不安全感,如何让没有安全感的教育者去实施爱的教育呢?教育的问题不应该仅仅在教育者内部解决。“别让社会问题的大象踩在教育问题的土壤上”。
闫隽:爱包括“爱”和“被爱”,所以爱的教育也包括这两点:第一,“被爱”的教育,现在理解为素质教育,琴棋书画,目的是为了被人接纳,被人爱。第二,爱的教育,包括爱他人(仁者爱人,孝敬父母,邻里和睦),爱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爱自己(怎样自我定位,怎样保护自己)。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不懂保护自己,身体上精神上受到一些软性伤害。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链接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
由华中科大新闻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共同发起,于2001年11月成立,为全国高校第一个新闻评论组织。评论团组织校内及周边高校有志者,加强了新闻评论的研究、教学和写作。去年10月,成功举办了《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受到来自全国学界和业界代表的好评。现任团长赵振宇教授,指导教师顾建明、何志武、肖峰等。
自由发言
爱陷入了误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孩子的爱陷入了一个误区:满足孩子的物欲就是对孩子的爱。当孩子还幼小时,我们主动给他买很多很多好看的玩具和好吃的食品。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时,在完全物质化的爱的教育环境中的熏陶和影响下,孩子则变得主动起来,考试得了100分,“给我钱!”别人有了高档书包,“快给我买!”我们自我感觉多么地爱孩子啊。可实际上,孩子根本不懂我们的爱,也不领我们的情。(华中师大校报编辑部 党波涛)
切勿包办代替
有位家长在一个雨天匆匆送孩子上学,校门口值日老师说,让孩子自己进校门,那位家长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孩子不会脱雨衣!”孩子也会认为“脱雨衣”不是自己该做的事。有个孩子擦屁股的事,家长一直管到四年级,最后亲戚朋友提出了批评,家长才去找孩子谈“自理”,结果没想到孩子竟坚决不同意,家长生气地质问道:“你自己的屁股为什么自己不擦?”孩子居然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太臭!”干预过多,天长日久,结果是“锻炼”了父母,耽误了孩子。(蔡甸区一小政教处 胡熙文)
智慧来自善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点点滴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进而教会孩子“感恩”。感恩的心是健全人格的基底,是善良之源。卢梭说:“所有的智慧均来自善良。” 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做到宽严相济,与学生温和地交流,给予学生真诚的微笑,用爱心去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学生一般都愿意在关爱的注视下一点一点改进。以爱的方式教育,是合力并进;不益也不该贬斥鄙视,那样只会加重彼此间的反感与对立,是目标与结果的悖逆。(咩咩)
学习成绩惹的祸
高考录取一直是以分数为指挥棒,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就业竞争激烈,有些单位还根据学生毕业院校的实力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待遇。为了孩子将来有一条好出路,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与学习成绩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千方百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各种代价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特长的培养教育,而忽视孩子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爱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现在的孩子自私,缺乏爱心,更不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洪山区关山一路463号 夏明秀)
爱是和谐的灵魂
注重分清爱的现象和本质。追求爱的真谛、落实爱的行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阳光似的也应有严寒似的爱,即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关键是要注重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爱不是单行道,光有爱的输入是不全面的、不和谐的、甚至会有反作用。当前有的媒体宣传对社会、对他人以所谓“酷”、“野蛮之友”的方式来对待,结果可能危害社会,最终招来对自己的野蛮。 爱的教育不仅仅是对青少年的要求,成年人更应该做好规范和榜样。只有这样我们的“爱的教育”才能传递,社会才能和谐。(市二十五中学 李长福 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