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是由高等学校或国家授予的、表示专门人才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称号。学位制度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制度之上的一套体系,包括学位设立、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培养形式、课程要求、论文标准、学术审核等方面。传统的学位类型只有学术性一种,随着生产与大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专业性学位。
学术性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者,它要求学生除了选修一定的课程,还要写毕业论文,博士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要求就更高了。在美国,学士学位有文学士、理学士,硕士学位有文硕士、理硕士,博士学位为哲学博士学位(在学位后注明不同学科,以示区别),地位最高。
专业性学位的培养目标则不同,只是为了培训从业人员,一般不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但要求有较多的应用性课程,许多专业还需要有实习期、实习项目。专业性的学士学位有应用科学学士等,硕士有教育学硕士等,博士多在学位前冠以学域称号,如教育学博士、农学博士等。这两类学位的入学资格、培养形式、课程要求等都很不相同。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专业性学位地位不高,近几十年来,一批新学科如自动控制、遗传工程、电子计算机,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赋予专业性学位以新的生命,改变了其不受重视的状况。当今美国,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领域,如美术、城市建筑学等的硕士学位就是最高学位,其地位相当于其他学科的博士学位。而牙医、法律领域的硕士学位则比别的一般领域的博士学位地位还高,它证明学位获得者经受过严格的训练。
我国的现代学位制度建立得比较晚,基本上是走西方已走过的发展道路。最近一些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注意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外,设立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学位称号上,中国与西方有所不同,学术性学位没有通用的哲学博士学位,倒与西方的专业性学位类似,教育学的称教育学博士,艺术学的称艺术学博士。专业性学位,教育的称教育硕士,管理的称管理硕士。如在国内,不会有大的歧义,问题是中国已与世界接轨,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有时不免引起误解。
与西方交流容易引起误解倒还是其次,关键是在有些实践性强的领域或学科,有些专业性学位与传统的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入学资格、培养形式、课程要求、论文标准、学术审核上区别并不明显。如美术学设立学位时,应将培养学者的学术性的美术学与培养画家的专业性的美术学区别开来,在培养目标等方面应明显不同。专业性的美术学不一定要设立博士学位,设立专业硕士学位即可,不要一味追求高学位。退一步说,即使设立专业性的美术学博士,它与学术性的美术学博士也应要求不同。
正是由于没有考虑这些情况,所以,陈丹青教授不理解“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很难招到专业的美术学硕士和博士,招到了也难以培养。因此,陈丹青教授的愤怒,不完全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问题,也不完全是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的问题,还与现行的学位制度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它提示人们,分类设立,分别要求,完善学位制度已刻不容缓。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