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 | 我国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的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刘大伟博士认为,就当前而言,我国部分高校教育智库在摸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我发展话语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党派共建型

  参政议政是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所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而与民主党派共建教育智库,将会打开咨政建言的渠道,将智库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制定的依据。目前,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中,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都是以教育文化人才居多,尤其是民进更是号称“教育党”。所以如果与民进、民盟等以教育界人士为主的民主党派共建教育智库,不仅可以发挥其党派本身的教育优势,还可以与高校教育院系开展深度研究合作,借助党派参政的渠道发挥教育智库咨政建言的功能。目前这一模式做的相当成功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社院)。

  教社院是由民进中央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建的智库,开创了党、校共建教育智库的新模式。教社院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为主要基础,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建设,其目标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建设、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教社院成立以来,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各级政府采纳报告600余次,参与起草国家教育标准,发布各类教育报告,形成了良好的决策和社会影响力。因此,2017年9月教社院被纳入到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单位;2020年3月获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这也是教育界唯一的一所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教社院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发展态势,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党派的参政议政渠道,高水准搭建了研究院的组织架构。教社院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担任理事长,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担任院长,这一架构可以让智库研究成果能够顺利递送到有关部门并最终转化为决策咨询成果。二是利用高校的人才集聚特点,构筑教育政策研究高峰。教社院借助北师大在教育研究的高地优势,吸引了各类人才加盟,如以“旋转门”形式加盟的原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除此之外,教社院还通过博士、博士后等方式加强教育政策的人才培养,以高效精准的政策建言提升了决策咨询的效果。

  (二)国际共建型

  与国际教育组织共建教育智库,可以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影响力,扩大中国教育在国际社会的影响,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真正发挥智库的公关外交功能。通过这一模式开展教育智库建设的国内目前有3-4家,做的最好的当属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以下简称国际院)。

  国际院初建于2007年,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批准,依托学院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国际院由原上海师大校长张民选担任院长,其目标在于建设成为一流教育智库,提供科学决策咨询,分享先进教育理念。经过十余年建设,学院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专报百余份,仅2019年就递交了国际教育决策咨询专报18份,委托决策咨询课题专报4份,其中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和有关部门采纳6次。在其特色国际交流方面,国际院主持实施了PISA、TALIS、SABER三大国际教育测评,并出版多部国际测评测试成果。这些成果吸引了国际世界对上海教育的关注,也促使世界银行与研究院合作出版了专著报告How Shanghai Does It,吸引了各国教育官员前来上海交流学习。此外,国际院承办的“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已推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近千人次,“一带一路”高级研修项目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前来学习。

  国际院的建设模式注重三个特点。一是尤为关注国际交流,推崇智库特色研究。国际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不仅保障了经费的充足、账户的独立,而且还有效借助了教科文组织的品牌,打通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将中国教育推向世界。国际院的国际测评、一带一路研修、中英数学教师交流已经成为了学院的品牌,并能够持续的为学院实现品牌导流效应。二是注重借助“一报一刊”发挥智库的舆论引导作用。国际院常年编译相关国际教育资讯刊发在《中国教育报》的国际栏目,同时还编辑出版《比较教育学报》(原名《外国中小学教育》),实现了报、库、刊协同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思想传播和成果转化。三是注重队伍建设,国际院设20个编制,并常年保持3-5位博士后研究人员、4-6名博士生和15-18名硕士生,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强、国际经验丰富的研究队伍,为智库的持续成长打下了扎实的人力基础。

  (三)企业共建型

  并非所有的高校智库都能像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研究院一样,借助与国际机构合作之机建设独立人员编制、财务账户,而这些问题已然成为了制约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已经有学者关注到:“高校智库要受到高校财务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限制,智库发展所需要的灵活性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形成了高校智库治理的‘三明治瓶颈’”[9]。要破解“国家—高校—智库”这一“三明治”结构带来的国家智库政策福利无法辐射到基层智库的难题,有必要拓展高校智库建设的新模式,因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治理与智库研究院(以下简称治理院)采取的与企业共建模式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治理院通过与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长江教育研究院共建,通过整合两者的科研资源和人才队伍,以建设“中国一流高校智库”为目标,为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治理院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担任院长,借助其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的优势,建立起畅通的咨政建言渠道;同时又整合国内相关研究力量,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仅2019年研究院就递交各类专报快报46期,25期获得有关部门批示,其中有11期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同时,治理院还在全国各地主办论坛13场,不断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力。

  治理院的建设模式打破了高校智库的发展瓶颈,通过与企业共建,解决了很多体制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是发挥企业的经费灵活机制,吸引各种相关专业教育人才参与教育政策研究,实现一套人马共研究、两块品牌齐发展的格局,以成果促进企业形成品牌,推动企业获利并反哺研究深入发展;二是借助企业的人员优势,发挥其办会特长,调动人员在全国各地持续性举办多场高端论坛,推动了思想传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了高校智库品牌与企业品牌共成长。

  (四)内生发展型

  通过挖掘原有科研机构本身特有的研究潜力,转型出一条特色鲜明、研究深化、成果显著的智库内生发展之路,是当下很多高校教育智库正在努力的,如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以下简称宏观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农村院)。

  宏观院成立于2013年,2015年由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其目标在于对接国家和经济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宏观教育决策提供支持,打造一流的国家教育智库和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学院长期以来一直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2019年12月卸任)担任院长,在国家和上海市教育发展、教育决策数据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建院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提交专报93份,11份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其中仅2019年就有42份资讯快报被各类领导批示采纳,2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26份获教育部及上海市领导批示。农村院则常年聚焦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致力于回应中国农村教育热点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教育决策,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邬志辉担任院长。农村院在农村教育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国内的优势地位,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农村院的研究成果,仅2019年,农村院就向有关部门提交农村教育问题报告并被采纳13项,其中1项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

  宏观院与农村院的发展路径,实质上是高校传统的科研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型的一个过程。这一发展模式特别注重智库本身的内涵建设,强调向内挖掘资源,如上述两家智库,一是特别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尤为关注特色发展。在人才梯队建设上,两家教育智库充分挖掘院内资源,形成了师生齐成长的格局,如农村院目前形成了一位长江学者、两位青年长江学者共同引领团队发展的局面;而宏观院除了以长江学者引领外,还通过“教育决策与政策分析”博士生培养专项计划,推动博士生赴政府部门挂职,在一线实践中弥补高校理论研究的缺陷。在特色发展上,宏观院和农村院坚持自身特点,在教育经济宏观政策与社会发展、农村教育与社会变革的研究上坚持数十年,已经成为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翘楚,实现了特色立库的目标。

  来源:《教育评论》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