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俊:广州大学的副校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这个问题点非常小,是一个区域性的教育政策的问题,因为我地处广州,这个问题我也关注的年份比较多一些。前面很多老师都讲到十九大报告里面讲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一个转变,其实在我们教育里面讲的这个不充分、不平衡,它主要还是一个人民需求跟我们的教育供给之间的一个不匹配。其实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群体,需求难以满足。实际上这个问题大家都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这一块我们从去年的数据这个人口已经占到义务教育阶段的10%,这个人群其实1/3还是在广东,广东又比较多的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这个问题大家都很关注,各级政府也很重视,但是事实上在珠三角地区这个问题不要说这一部分群体他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实际上这一块从他的受教育本身来看,他实际上完全是不平等的。所以我想从他这个问题来看,我们分析觉得教育经费缺乏保障,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间的不合理分担,还有一些城市流入地他的努力程度不够,这个是主要的一个原因。
我想把基本情况简单的报告一下,这是整个珠三角我们对他“十五”期间人口体量的分析,实际上他的流动人口规模还是非常大的,流动人口规模总量还是位居前列的。还有一个趋势,珠三角是不断地向这一块聚集的,你看他的流动人口的总量90%以上还是集中在珠三角。
第二个就是他的随迁子女的量非常大,我这里做了一个2013-2016年的大概的分析,像广东他的义务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体量一直是8%点多,随迁子女的数是30%的样子。
这一张表对去年珠三角主要城市做了比较详细的数据的分析,包括各个城市他这一部分人群,随迁子女学生数占在校生比例,省外迁出人数,包括就读公办学校的人数。从珠三角来看,这个群体当地珠三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五成以上,省外人口比例有将近六成,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很低,四成以上。在这些城市实际上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压力非常大,最下面这一条是东莞,最上面一条是解决比较好的佛山。
这么多年来其实珠三角主要是两条政策主线,一个是积分入学政策,很多地方都在做的,另外一个怎么样去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
第一个反思,就是说我们长期的分析觉得珠三角这个问题他一直没解决好,还是跟他的教育经费投入努力程度有很大的一个关系。这里我们跟长三角也做了一些大致的比较,我们觉得这个经费缺乏保障可能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珠三角的9个城市里面,如果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当然肇庆体量比较小,但是像佛山这些城市到了70%,广州东莞这些城市实际上很低。我跟江苏做个比较,体量不一样,江苏最大的有40多万,包括上海也有大概50万的数据。这里是对广州佛山一些城市2010-2015年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资金来源渠道,包括省的、中央的、本级财政的我们做了大致的梳理,这是广州的,这是佛山的。其实还是通过这样一些数据城市的分析,还是可以看得出他的努力程度,佛山问题解决的好还是经费这一块他会做得比较好一点。
第二个反思,珠三角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强化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怎么优化投入结构,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这里我曾经对2013、2014、2015、2016年一些经费的投入,广东省做了一点分析。一个是他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公共财政的比例,广东这两年其实又是在下降的,他的很多生均经费小学初中这一块,在全国有的年份还是排的非常后的。这一块一个方面广东实际上在整个经费投入保障这一块还是有比较大的一些问题的。从他的盘子来看,包括以前的像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差不多500多个亿,包括现在高水平大楼建设都是非常大,但是义务教育这个盘子实际上相对来说比例还是不大的。
第三个反思,公办学校怎么样纳入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工作来做。这个不去展开了。
第四个反思,怎么样形成各级财政投入的分担机制,这个在中央这一块实际上2015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通知,这里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现在生均公用经费毕竟量很小。另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经费教育奖助力度也很小。
第五个反思,怎么样全面推进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优质教育服务。这个珠三角也一直在做,但是事实上前些年就这一块力度并不大,所以我想这一块怎么样以后民办学校在珠三角能够更多的得到政府的帮助和资助。我主要就包括这些,谢谢大家!
(此文根据吴开俊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