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为孩子营造洁净线上学习空间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通知》明确,凡发现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未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

  网上不约而同的叫好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此项禁令的态度,同时,人们也不禁发问:原本应该为学生学习带来更多便利的教育类APP为何问题频出?在线上线下世界融合日益加深的今天,该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教育?本应辅助学习的APP缘何“走火入魔”推送中夹带着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的文字,配上低俗的标题,其点击量远超正常的学习内容推送。师资不到位,甚至有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冒充教师进行授课,教学质量欠佳、学习效果不理想,退费、投诉事件时有发生。

  上述种种乱象充斥着本应用于辅助学生学习的APP,为什么一部分教育类APP会“走火入魔”?过低的开办门槛是其一个重要原因。在百度搜索引擎上以“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数千万个搜索结果,大量公司提供教育类APP从客户端开发到后续技术支持的服务。记者打开一家网站,询问客服人员开设教育类APP是否需要具备相关资质,得到的回应是,“不需要提供任何资质,只要提供身份证明即可”。无须审核资质,无须登记备案,只要支付一定的服务器租赁费用,个人便可以开办在线教育平台。

  近年来,在线教育产业异军突起,根据专注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的信息研究机构艾媒咨询所发布报告,2018年中国K12(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3000亿元。诱人的市场前景下,教育类APP也成了资本市场追捧的“宠儿”,仅2018年就有多个主打中小学生作业辅导的APP获得超过一亿美元融资。一些市场参与者把行业的第一属性——教育抛到脑后,引入了大量互联网行业吸引流量的方法,学生使用APP学习的行为被异化为“用户黏性”“点击量”等一组组冰冷的数字并不择手段地加以提升,客观上造成了教育类APP鱼龙混杂的乱象。吹响整顿有害APP的“冲锋号”在教育部《通知》印发前,针对有害APP的清理整顿工作就已经开始。

  日前,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了一次APP乱象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停下架的3469款APP中就包括一批存在问题的教育类APP。

  尽管通过整顿,可以在学校一端有效堵住有害APP进校园的口子,但也要看到,除了采取与学校对接收取费用进而向学生提供服务的运营模式,市场上还存在大量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进行营销的教育类APP。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更多便利。00后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天然是与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为防止部分市场参与者采用突破道德底线的方式牟取利益,完善而适时跟进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不光是教育类APP需要合理的监管措施,目前我国整个在线教育行业的立法都存在大量空白,线上教育机构的准入条件以及运营如何监管等均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2017年两会期间联合30名代表,提交了《关于加强互联网教育立法的议案》,建议加强和完善互联网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周洪宇看来,互联网教育是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其法律法规体系需要教育类相关法律法规来统筹引导,还需要技术类相关法律法规做保障,同时也需要与文化传播和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法规相协调。“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的立法应该分领域分层次进行。”周洪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