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 | 教育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教育改变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教育看变化

陶西平

著名教育家、国家总督学顾问长江教育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主任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事业谱写了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服务的光辉篇章。

  改革开放明确了教育地位

  针对40年前国民经济需要加快发展的现实,中央指出,要追赶发达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要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1977年5月,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40年来,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一直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教育地位的明确奠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成为改革开放的动力。

  02

  改革开放推动了教育发展

  40年来,教育以超常规的速度得到发展。首先,普及了义务教育,提高了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同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直到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的教育格局。其次,教师队伍不断稳定提高,师资编制标准不断调整,教师的数量不断扩大,教师入职标准连续提高,教师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不断得到落实提高。再次,依法治教得到落实,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治理不断规范,教育在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督导、依法维权的轨道上有序前进。

  03

  改革开放拓宽了教育视野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教育突破了传统保守的观念和体制,国内民办教育蓬勃发展,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得到挖掘和扩大,教育品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近年来,线上教育的兴起拓宽了教育渠道,改变了学习方式。教育国际交流,从学习引进,到交流互鉴,再到合作共赢,多种教育交流与合作,逐步推进了我国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04

  改革开放引领了水平提升

  40年来,教育方针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国家建设的目标和人民的迫切需求,既体现国计,又体现民生。持续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提高国民素养、涌现优秀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良好环境。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出坚实脚步。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既努力体现国家发展需要,又体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在稳步探索中推行。

  40年的历史告诉现在,也告诉未来,改革开放是我们必须始终坚守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强国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坚持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是当代各级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