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内容,需要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知识观和课程形态的变革。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认为,高质量的数字教育是与数字文明相适应的教育,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手段和途径上的优化赋能,而是彻底改变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道”,数字教育内容的生成以及对应工具的研发要以新教育规律为指导。一起来看——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丽
(以下为陈丽教授在2024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数字教育内容生态共建合作大会现场演讲内容,经编辑整理)
很高兴能够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在新发展阶段中提供更优质的数字教育内容。这个话题非常重要,因为数字教育的内涵与形式正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而发生根本性变革。
我们要对高质量数字教育产生明确的共识。我认为,高质量的数字教育是与数字文明相适应的教育,其并非只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一种教育的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教育,是能够培养数字文明时代合格的接班人、有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从工业时代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向数字时代更加包容灵活、更满足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新教育体系的转型。这不仅是教育手段的转型,更是一场涵盖教育理念、组织形式、治理体系乃至整个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绝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所能达成的,它挑战着我们对教育原则的根本认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如何改变教育的“术”,如何赋能教育的手段与实施路径,更要深入思考教育基本规律的变化与革新。研究者、教师、出版社、企业都应以新的教育规律指导数字教育内容的生成以及对应工具的研发。
知识属性的变化
知识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智慧,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划分出了物理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知识世界。知识世界是人类用符号和载体表征出来的、有限的客观世界的内容,知识的传播受表征符号和载体的形式而演变,也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知识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以及教育模式都经历着显著的变迁。
我们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体系,也并非自古就有,而是伴随印刷媒介的问世而逐步形成。得注意的是,进入数字时代尤其是互联网2.0时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和多模态音视频符号的应用重塑了知识的内涵、形式、生产与传播机制,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内容形态至关重要。
2019年,我提出了回归论知识观的理论,从中能够看出农耕时代、学校教育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人类知识属性的不同。以往的知识是被过滤的有限内容,而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回归到全谱系的、各种形态的人类智慧。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音视频信号的使用,人类全部生产生活的智慧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并且快速更新,这同时也造成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巨大压力。
互联网催生了一类新的知识形态——网络化知识,它超越了单一节点,强调节点间的关系和结构,这与人脑中神经元及其连接模式相似。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群智涌现,以GPT为例,尽管其本身不具备智慧,却能通过算法整合群体智慧并生成全新内容。这一群智汇聚涌现的知识生产方式意味着机器已经在记忆和汇总能力方面超越人类,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新的知识生产方式。
如今,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智慧快速涌现,每个人既是知识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知识迭代加速,也催生出了新的学习方式——个体携带低价值经验加入专业知识社区,获得更新速度更快、专业性更强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知识组织形式正在兴起——知识变得更加碎片化和问题导向,打破了过去以学科划分边界的系统化组织方式,更倾向于问题解决的实际需求。
学习本质的发展
面对更具完整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应该如何学,学校应该怎么教,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教育从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一种名为联通主义的学习现象正在发生。联通主义强调人的发展与神经网络、概念网络、信息网络有关,学习是大脑与有价值的信息源建立联系,逐渐构建个体信息网络的过程。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空前丰富,信息网络的差异成为决定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帮助学生筛选有益信息源并建立有效联系,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
实证分析显示,在互联网环境背景下,学生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跟其概念网络呈正相关。换言之,学生在社群中的地位提升,直接促进了其概念网络的拓展,构建个人信息网络对于增强学生知识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育的新使命在于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和支持学生信息网络构建的生态系统,培养构建信息网络的能力,已成为当下的学习本质和个体发展的新途径。
课程形态的创新
自2018年起,我和团队着手探索基于联通主义思想的新型慕课形态,课程不是由教师单向讲授,而是为学生选择信息来源,帮助学生搭建个人的信息网络支架,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鼓励探索、分享、评论、提问、社交的学习生态。
该课程的核心学习路径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概念体系,而是以主题为线索的群智汇聚。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通过汇聚其他学生的经验解决问题,在实现群智知识生产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者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联通主义学习平台具有分布式、生成内容汇聚、个性化推荐的特点,课程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和生成性,设置开放复杂、综合交叉的学习主题并提供支架引导,促进社群发展、深度联通、知识创新,形成了以多个学习者为中心的自组织网络。在学习评价方面,课程基于参与活跃度、个人影响力、知识贡献度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系统通过交互过程的数据,对学生进行自动评价。
经过九轮的课程迭代优化,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课程的意义已远超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进化为一个促进联通的知识进化社区。个体与社区在学习过程中互惠发展,网络发展与知识创生相互促进,个体在知识进化社区中构建信息网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网络化知识以实践为导向,是多视角、动态变化的,而出版类知识以理论为导向,是学术视角、系统思辨的,二者之间能够形成极佳的互补关系。此外,网络化知识中的联通主义学习者能够展现出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等能力特征,同时具备出色的数字化素养。
总之,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转型的关键节点,以互联网2.0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不仅为教育的手段赋能,更推动着教育供给机制、组织体系、教与学的模式方法、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性变革,甚至触及到教育的核心哲学问题,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本质,影响教育的“道”。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数字教育发展必须深刻理解并顺应这些根本性变化。我们开发的教育资源必须与新时代的“教育之道”同向而行,进而有效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在高等教育阶段精准地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希望从事数字教育内容开发的同仁们关注“教育之道”的变化,不仅要优化现有做法,更要勇于创新,以此积极支持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共同为教育的未来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