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学报 | 周洪宇寄语《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开设“生活·实践”教育研究栏目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于2021年第3期开设“生活·实践”教育研究栏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应邀专门寄语。现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生活·实践”教育研究

周洪宇理事长寄语

  欣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于2021年第3期开设“生活·实践”教育研究栏目,我感到非常高兴。“生活·实践”教育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2021年适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此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

  陶行知的很多思想富有前瞻性,他的生活教育学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陶行知,在2014年9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引用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明确提出教师要做“四好老师”,2018年9月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多次引用陶行知的名言,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指出“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这里再一次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三论陶行知充分体现了对陶行知老一辈教育家师表示范的重点倡导,可见中共领导人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高度肯定,继承与发展生活教育是历史赋予21世纪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继承与发展“生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今时代与陶行知所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所面对的任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这是我们要发展和继承陶行知思想以及“生活教育”的重要原因。继承与发展“生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先生当年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95%以上是文盲,而今我们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时,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10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20年已达到54.4%,跨入普及化阶段。继承与发展“生活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探索“生活·实践”教育的源头和开展教育探索研究的起点要以近代以来陶行知、陈鹤琴等前辈教育家们探索的方向为主,如果不在他们已开辟的方向上去前进,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会走弯路,陶行知的方向是今天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因而我们要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

  继承和发展“生活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再生性创造”,即人们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对传统的转化发展与改革创新,从而获得新生与活力。“再生性创造”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落实与实施路径,因此我提出了“生活·实践”教育理论,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所面临的教育的三个脱节,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今天依然存在,“生活·实践”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总书记的实践育人要求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方式变革,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教育,是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的教育,也是为了生活与实践的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继承了陶行知学说的三大原理、三力说和常能论以及六大特质,并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发展为六大原理、六力论和新的六大特质,采取融合式的方式开展,完成对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陶行知的教育遗产是20世纪中国一笔极为丰厚的思想遗产、实践遗产和精神遗产,在当代中国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过程中,仍将发挥积极作用。首期“生活·实践”教育栏目共有四篇文章,除我之外,另有三篇为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段文杰教授和百色学院鲍成中副教授三位学者所作,本专题应《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盛邀,特刊于此,以飨读者,希望当代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使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有力助推器。

  来源:宁波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