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EDU | 39位特级教师推荐的新书,给师范生教育带来哪些启示?



  刘大伟和学生贾敏一同编著的新书《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39位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特级教师的联袂推荐。其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袁爱国就写道:“……这本书从宏观到微观透视群文阅读教学的各个层面,凝聚着一个学术团队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的智慧结晶……事实上,这本具有前瞻性、创新度以及可操作性的学术书籍也是跨界之作,是大学学者与一线名师协力研究的成果。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成果增加些许亮色。”

  这是南京晓庄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阶段性建设成果,让我们来看下他们在本科导师制培养、“双师型”师范生教学方面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这是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为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院长,刘大伟希望自己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到南京晓庄学院任教前,他曾当了10年小学教师,理想是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结果没有成功,但他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成功,让我崇拜。”

  为此,刘大伟并未强求自己教授的小学教育文科班学生要跟随自己的研究兴趣,去钻研教育史、教育治理和教育智库,而是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群文阅读教学”定为她们的本科论文研究方向。

  随着新课标和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的重要性正日益明显,有些人甚至喊出“得阅读得天下”的观点。在此背景下,从本科期间就开始研究乃至在毕业从教后也钻研、实践群文阅读教学的做法,也为参与刘大伟“群文阅读教学”研究团队的学生带来了宝贵财富:

  “近些年我带的学生,他们用毕业论文去参加区、县论文评比就获得了多个奖项,还有多篇学生的论文在《教学与管理》《生活教育》等期刊发表,甚至还有学生以‘群文阅读’为主题获得了市级教科研项目。”刘大伟说。

  如今,尽管刘大伟带出的毕业生中还未有成为特级教师的,但他和学生贾敏一同编著的新书《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得到39位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特级教师的联袂推荐。

  其中,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袁爱国就写道:“……这本书从宏观到微观透视群文阅读教学的各个层面,凝聚着一个学术团队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究的智慧结晶……事实上,这本具有前瞻性、创新度以及可操作性的学术书籍也是跨界之作,是大学学者与一线名师协力研究的成果。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给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成果增加些许亮色。”

  日前,为探究这种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更多奥妙,一读EDU与已开始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挂职担任区教育局副局长、区委教育工委委员的刘大伟副教授,展开了一番对话交流。下文即为访谈详情。

 

  受访者简介

  刘大伟,江苏洪泽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校,相继在淮安市东双沟小学、杭州市天长小学任教小学语文、英语教师十年。201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师从“当代教育名家”周洪宇教授。现任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副院长兼幼儿师范学院副院长,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副局长、区委教育工委委员(挂职),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科研校长,

  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报纸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图书8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课题6项,获国家领导人批示1项,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8),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20),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6)、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18)、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8)、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2020)、江苏省文化优青(2020)。

刘大伟副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受访者供图)

 

  一读EDU:刘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也恭喜您编著的新书出版。从书名来看,这是一本聚焦群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书。同时,这本书也是您和学生的作品集。在这两种对于此书的定位中,您更看重哪一个?为什么?

  刘大伟:我更看重是我和学生共同凝练的成果。因为首先我是他们的老师,能看到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我们老师的荣耀。

  我的导师周洪宇先生一直秉承一句陶行知的名言:“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他一直是这样关心学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以贯之地做下去,从陶行知先生到周洪宇先生,这种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精神要传承下去,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培育他们成为未来教育的顶梁柱。

  比如我这本书的合著者贾敏,她刚刚毕业两三年,已经获得了南京市教科研课题,在《教学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这次又帮助我完成这本书的出版,我想这个过程中她也得到了成长,无论是写作能力、编排能力、协调能力等等。我觉得这才是我做这本书的初衷。

 

  一读EDU:回过头来看,您对学生的这种专门培养可以给这些师范生带来什么帮助,克服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哪些既有问题?

  刘大伟:我是1999年从淮阴师范学校毕业的,又在小学做过十年教师。当年的中师教育关注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技能上很强调,上好一节课是一个基本的技能。而当下的师范生培育中,存在着理论过重、实践不足的缺陷。

  我们看现有的一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显然是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程。这是因为当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有问题,因为进高校必须是博士,导致很多有技能的中小学教师进不来,那么高校毕业的博士又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难在实践层面指导学生。而且这些博士新教师们不了解基层学校教师发展需要什么,所以造成我们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一些隔阂。

 

  一读EDU:这些年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教育史和教育治理、教育智库,看起来和群文阅读教学并不相关,那您为何还要选择从群文阅读教学入手,与同学们进行研究性教学,为何不给同学们讲讲教育治理,而要讲群文阅读教学?当初是否会担心这样会耽误自己的科研产出?为什么?

  刘大伟:因为我做过小学教师,知道什么样的研究是一线需要的,或者功利点说,至少我们写过的毕业论文在毕业后还能去发表、去参赛去拿奖,不至于我们花费了大四一年精力写了一篇论文,毕业后扔掉了。这是很可惜的。

  做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是因为我在杭州市天长小学当老师时候,我的同事蒋军晶很提倡这种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做了诸多努力,我觉得是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深入的一个方向,那么我就让我带的本科生来做。

  现在国家提倡本科生导师制,其实我在6年前就开始了,我从大二挑选一批孩子,每月一次例会研究,带他们去北京等地参加高端学术会议,去参观云舒写北京总部,这样做,跟我的主流研究方向不相干,确实浪费我的精力,但学生受益多,作为老师多花点时间,学生受益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我让学生做教育史、教育治理、教育智库,这些孩子毕业去做小学老师,根本找不到好的结合点,你让她用一年时间来做,不错,是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效益最大化呢?我让她既学到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又能在未来工作中发表、拿奖,不是更好吗?当然,前提是老师愿意花时间去做。

 

  一读EDU:如果其他师范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也想效仿您的经验,希望能把个人研究兴趣和教育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您会给他们提什么建议?

  刘大伟:我觉得这很难。换句话说,我是当过十年小学教师的人,应该算是小学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这种经历和履历在80后甚至在未来师范专业中会越来越少。

  如果让我提建议,我希望未来师范专业的教师能够先去中小学挂职两到三年,甚至能进中小学课堂,能上课,能带班主任,这样他回大学来才能更懂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我们院里最近新进的博士,我已经让他去挂职高中副校长了,我觉得在实践中感悟来的问题,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当然,挂职甚至进课堂会加大年轻博士的压力,所以这条路也不容易,要看意愿。

 

  一读EDU:除了在新书中发表文章的这些积极参与者之外,其他学生当初对于您一同学习、研究群文阅读教学的提议是什么态度?您怎样确保他们也能从您的教学中获得能力、素质上的提升?

  刘大伟:学生不是千篇一律的,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愿意参与,态度积极,我当然会多关注一些,提供一些更多的便利帮助他成长,有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强,那我也不能强求。孔子说,因材施教,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我们也不应该强迫。

  当然,我从大二遴选学生的时候,是经过双向面试选择的,我公开在授课班通知,并找时间和学生面谈交流。

  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我带的吴天羽同学那一届学生,当时我选择了8个人,面谈的时候来了30多个,排队在外面等候。由于我精力有限,只能选择8个人,也很对不住其他同学。

 

  一读EDU:从新书目录来看,您的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这是之前就计划好的吗?您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实践角度?

  刘大伟:这是我的长远规划。从2013年开始我就策划把他做成体系系列。我想我们既然带学生做论文,就要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不能随随便便地弄。

  现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以说是最难做的,社会上呼吁取消本科生论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本科生论文的选题太难了,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研究。

  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布局,从理论构建、框架设计、实践操作、评价反馈等不同维度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做了规划,这是一个长期的思考,宏观的思考,这样我们学生的论文没有重复别人的研究,总是在创新、在拓展,我觉得就很有价值。

  后面我们还会就群文、整本书、阅读到作文等系列继续推进。

 

  一读EDU:从书中收录文章的署名来看,大多数文章看起来都是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把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关注从学生时代带到了工作岗位?那么,在她们入职后,您对他们又进行了哪些指导?

  刘大伟:入职后的指导相对而言又有了变化,有的学生比如结婚生孩子,她不可能再有精力,所以我之后的选择是看他们的情况。

  如本书作者贾敏,她学习的意愿很强,我就督促她把上课所思所想总结下来,参赛、发表,做市级课题,她都做到了,我很信任她;

  陈诺同学,考上了南京市江宁区的教师编制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我鼓励她进一步深造,就这方面研究再深入探讨,她近期给我发了她写的一篇长文,有15000多字;

  蒋言文同学上课好,我督促她准备好一节群文阅读公开课,她反复试上多次,邀请我去听课……

  总之,只要我的学生在专业方面有需求,我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成长。我当了十年小学教师,理想是成为一名特级教师,结果我没有成功,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成功,让我崇拜。

 

  一读EDU:在您看来,这种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对于当前师范生培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与攻读教育硕士这种正规深造相比,您在她们工作后的松散指导是否会因为比较考验教师本人的韧性和付出,而难以得到推广?

  刘大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意义和价值学术界有很多研究,我就不再多说,第二个问题确实存在,这需要我花费更多的精力。

  当然,这就是一种情结,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中师出来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中师情结,希望能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这种模式确实难以推广。

 

  一读EDU:从最终的培养效果来看,整个与同学们合作学习、研究群文阅读教学的计划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您准备给这个计划打多少分?如果能够重新来过,您希望自己在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些?

  刘大伟: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后期我想在我的队伍里再推一推,让这帮学生走得更远。人都是有惰性的,作为老师,我逼一逼他们效果会更好。

  这学期我特地把蒋言文喊到我办公室,就她的发展情况逼她进步,多写反思,备好精品课,我希望我带的团队更好。

  如果打分,我觉得就是及格吧,因为确实没有覆盖到全部学生,真的是精力有限。

 

  一读EDU:如今,您既是高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又身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对师范生的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有所了解。那么,能否请您介绍下当前教育系统究竟需要怎样的中小学教师?目前师范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满足这些需求?如果不能满足,高校应该怎样应对?

  刘大伟:目前来看,师范院校的学生还是符合当下的需求的。当然,如果能做一些改变,让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进入高校队伍,对实践教学这一块做个提升更好。

  我觉得高校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做一些改革,对特级教师放宽门槛,吸纳他们进入高校队伍。我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王崧舟老师现在就是杭师大的教授。

刘大伟和学生编著新书的封面图(受访者供图)

 

  来源:一读EDU

  编辑:赵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