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叶蓓蓓(1978-),女,广西北海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兼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教师教育。
共生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应然样态
叶蓓蓓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4)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网络授课、网络会议和网络论坛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常态。网络成为了联系每一个人,联系多个区域,联系多种文化的重要方式,今天我们的论坛也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观点在云端碰撞和融合,我们都在思考教育如何应对智能化时代下的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要素关系。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仍是百姓心里的希望。未来在暗处,理想却是生活的明灯,点亮黯淡现实里的希望,国家要做的很简单,小心保护这些朴素的信念和希望,因为这是国家真正的根基。可见疫情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反思,与其说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与社会的机理,还不如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与撕裂带来人类自身的灾难。化解危机,教育必须作为,笔者认为教育首先要重新认识共生,践行共生教育。
一、共生教育的起源
在西方,“共生”最早由1879年德国植物病理学家安东·德·贝里(Anton de Bary)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提出,“无害的相互关系”,而后又将其延伸到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在中国,共生理念源远流长,无论是儒家的生生和谐,以和为贵,大同思想;还是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无不彰显着深刻的共生意蕴。共生哲学强调的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不但承认“自我”,还要肯定“他者”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容忽视的相互依存关系,即“自我”或“自我”所在的群体,与周围的一切生命或非生命存在,以及与之建立的关系联结,在接纳异者、相互碰撞、相互共容、共同生长中形成一个互利、平衡、发展的整体。[1]
从人类关系的剖析来看,共生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文化的共生,以及文化与文化的共生。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的历史既是人类顺应自然和改变环境的历史,也是人类创造文化累积智慧的历史,更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历史。
二、共生教育的演进
教育演进的历程,亦为共生教育发展的历程。首先,教育的原在形态即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寺庙教育与社区教育并举,随境式、浸润式、生活式、体验式等教育方式并行,教育目的通过个体饮食起居、宗教活动、丧葬习俗、歌舞活动、人生礼仪实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互联网+教育已演变为当前教育的主要形态。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到:学会共处(共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教育沿袭了“共生文化基因”,而广西是这样的共生文化基因传承的一个样本区域。
“十三五”期间广西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教育公平、教育保障能力、民族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提升,教育对外交流还有教育法治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必须看到,在判定广西教育发展的时候,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编制“十四五”规划,该如何剖析教育发展中的要素及其关系呢?笔者认为共生教育应该成为理论支撑。共生教育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取人类自身的生长同自然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的共生与互补的系统;二是发掘族群在与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三是建构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互促共生的教育系统。[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教育现代化阶段“教育新样态”的核心定位于“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等八大基本理念,共生教育统摄了国家对未来教育的新定位。
三、共生教育对教育发展的支撑
(一)共生教育明确了未来教育的价值取向
共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文与自然的融合,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与文化全面共生。在此基础上的教育发展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相互包容的教育。
(二)共生教育创新了教育的范式
共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既是以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共生教育,也是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不同教育形态共生的,还是在具体教育行为发生过程当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等教育要素共生共存的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范式。
(三)共生教育深化了教育的内容
共生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解环境的教育,理解文化的教育,理解自我的教育,理解关系的教育。面对疫情基于共生教育的教育内容,能够让人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学会理解多元文化,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特别是思考人与技术文化的共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友好相处。
(四)共生教育完善了教育评价
共生教育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要素关系的动态评价,主张在评价中促成教育多要素共生,使教育教学具有整体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疫情常态化下,教育巩固着国家真正的根基。通过教育人们与过去对话,与未来对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文化、文化与文化的共生。共生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应然样态,值得我们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得到坚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 论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J]. 教育研究, 2010, 31(12): 51-5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86.
[3]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69.
文章原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