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辨析了基础教育生态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当下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现状,从哲学、价值观、心理和思维方式四个维度分析了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议。
文 | 石中英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
一、基础教育生态的本质
一是生态概念的定义。一般是指特定区域多样植物、动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态概念也将人类活动纳入其中,指称区域内多样性的植物、动物群落相互之间以及他们它们与自然环境与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生态这个概念一般性的含义。生态这个概念它内在包含着共生的思想,因为没有共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存在。所以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外来物种或者内部物种对共生的任何威胁,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的话,变得在信息、能源获取方面特别取得支配性的地位的话,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威胁,并且进一步威胁到更大的生态社会系统。所以生态意味着共生,共生是生态良好的、健康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是教育生态的定义。我做了一些检索,发现这个概念还不常见,或者是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首先我们说教育生态不是说明什么不是生态教育。生态教育主要是把生态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主题,生态是一个隐喻性的概念。因为教育不是生物,教育是一种活动,是由一些组织所提供的,所以教育生态是一种生态隐喻。不同区域之间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以及他们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共生性关系。这里借鉴了共生这个概念,来描述或者定义教育生态这样一个概念。
三是基础教育生态的定义。这是一个隐喻性的概念,用来指称某一特定区域内部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社会经济权利环境之间的共生性关系。这个区域可大可小,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区域。基于生态主义的哲学和价值立场,教育生态基础教育生态这样的概念,是要强调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因为生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价值思潮,已经把权利平等公正这样的价值原则适用到自然领域。还强调各级各类教育及学校应致力于体现自身的教育特征特性,努力实现自身的主要目的。生态学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启示,万事万物各随其性,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概念。强调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处于一种共生性关系当中,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发挥着教育系统的整体性的功能。所以教育强国,应当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对国家富强所起到的积极的支撑性作用,不是指教育的某一种类型,或者是某一种形态单独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这些观念还强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各级各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竞争应当是友好的、良性的和有限度的,不能以破坏这种共生性关系为前提和代价。
二、教育生态失衡现象显著
这里举一个案例分析,在某个省某个市,区与区之间的教育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主要指标是普通高中生升入大学的一本率和生如高水平大学,尤其是北大和清华的绝对人数。为了提升本区的升学竞争能力,一些区政府拨付巨资打造星级中学,或者是从外面引进,或者合并本区优质学校,或者是新建优质高中,为了能够尽快地取得竞争优势,这些区都千方百计里礼聘最好的校长、招聘最好的老师,并且通过量身打造的招生政策,把本区最好的学生招入进来。星级学校的诞生,可能整体上提升了该区的竞争力,但对该区域的其他普通中学,他们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学校分级现象更加严重,层级较低的校长失去自信,优质教师和学生流失,一些基本的维修费用甚至不能及时到位。所以,这些区域内的普通学校的校长对此非常反感,有的校长就感慨,星级学校的打造,恶化了区域内的教育环境,学校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优质的学校越来越优质,薄弱的学校越来越薄弱。有的校长说,我们把鞋脱掉光着脚都追不上人家。所以这种自信心、尊严感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应当说近10年来,国家和地方在促进各级各类政策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如开展集团化办学,促进教师和校长的流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多方面观察表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真实教育差距缩小不明显,在一些局部区域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一个主要的观察指标就是学生的流动。我们看学生流到哪里去了,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是学生们从教育不发达的区域,持续地、不断地流向教育发达区域,从乡村学校涌入城区学校,从薄弱学校涌入优质学校,导致教育不发达地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学位严重过剩。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看到一线、二线城市甚至三线城市都在纷纷建造新的学校,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乡村的学校学位严重过剩,学生所剩寥寥无几。
这种教育失衡的现象不仅表现在公办学校系统内部,还表现在公办和民办之间的关系上。某些民办学校凭借其招生方面的政策优势,有竞争里的教师工资可以高到公办高50%甚至100%,以及昂贵的学费支持,对同区域的公办学校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在调查中发现某一个区域有两所初中,公办学校只剩下区区几百个学生,而同区域的民办学校却有几千名学生,中考的成绩也是民办学校全面碾压公办学校,给人的感觉就是公办学校的衰落和民办学校的勃兴。
三、教育生态失衡的原因
在哲学上,缺乏对什么是好教育的深入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哲学的问题。因为我们办教育,我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都是致力于提供好的教育。但好的教育究竟是由什么样的指标定义?我们现有的一些好教育的指标,或者优质教育的指标,是否真正定义了好的教育?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整个教育界缺少深刻的思考。在价值观上,可能是受到功利主义,绩效主义以及经营主义的消极影响。在管理上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教育政绩观的驱动,作为地方的政府或者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这种观念,究竟什么叫把教育办好?是在区域之间升学率的竞争上能够取得优势地位,还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心理上,也是大家都熟悉的,教育的剧场效应导致教育的定力不够。在思维方式上,可能区域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和长远的思考,有的时候在某些改革领域取得局部效果,但是整体的基础教育生态却导致了消极的影响。
四、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的措施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个时期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对教育工作的性质、目的、价值取向所作出的正确的规定,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当前,教育事业由党全面领导,所以,基础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在基础教育一线,之所以在这里或那里出现教育生态失衡的现象,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对教育方针认真不深刻,贯彻不到位。第二,政府是教育生态的主要看护者,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决策、行政管理、教育督导、第三方评估等手段,维系区域内教育生态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第三,开放对基础教育重大政治决策和执行的价值讨论空间。比如说像民办教育,在招生的时候不受分区的限制,那么这个政策的出台,与民办的校长怎么看,相关的学生家长怎么看,这一问题有没有经过广泛和充分讨论?第四,对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不正当的教育竞争,要依法依规进行行政干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以规范和引导。第五,增强基础教育改革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第六,切实把“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如果能够得到贯彻和实施的话,深信基础教育的生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第七,建立反映基础教育性质、引导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加强教育及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和民主协商。
(本文系作者2018年11月10日在“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所做演讲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