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活·实践”教育的新发展——《“行心创”生活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当代演进与教学实践》序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如何塑造未来社会的基石,已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重大时代命题。周志平的专著《“行心创”生活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当代演进与教学实践》对此作出了自己的有力回答。他近日发来书稿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志平是我弟子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老师涂怀京的硕士研究生,也是我的再传弟子,陶研界的一位后起之秀。他长期从事陶行知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早在2014年我就了解到他在陶研界倡议“新生活教育”,此后沿着这条“创陶”之路他进行了十年多的不断探索,仅在“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研究上,就先后经历了新生活课堂、生活力课堂、微观公平课堂、“行知创”生活课堂到如今的“行心创”生活课堂。他巧妙地建构了“行心创”这一概念来落地“生活·实践”教育课堂教学的新路径,并为“行心创”生活课堂建构了陶行知生活教育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基础。为了夯实“行心创”生活课堂的理论基础,他系统研究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深入思考,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毛泽东的《实践论》精髓巧妙结合,同时结合陶研界如前任中陶会会长朱小蔓的情感教育和笔者的“生活·实践”教育等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行心创”生活教育主张。这一新生活教育主张,构建了经验世界、良心世界和人造世界的生活世界图景,与生活哲学紧密融通,这既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智慧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回应,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心智文明)相协调需求的回应。

  该书的核心——“行心创”生活教育主张,正如志平在书中指出的是对“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创造性演进。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将教育理论直接深入生成课堂教学的理论,并开发出具体教学模式、策略和案例。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行心创”生活课堂的缘起、哲学基础、理论体系、课堂模式、教学策略、具体设计案例和教师成长,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理论与实践蓝图。具体来说,他巧妙地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与毛泽东《实践论》的精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变革实践相融合,从知拓展到情和意,形成了心智育人路径,构建了“行”(行动)、“心”(认知、情感和意志)、“创”(创造)三者有机结合,既扎根于现实生活(核心素养、生活课堂)又指向未来创新的教育体系(应对AI时代的心智育人)。这一体系的实践路径可以更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更是指向了学生的生活力、生活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初览之后,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一是始终站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度,来推进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二是构建了构建了“行心创”的方法论,提出了由经验世界、良心世界和人造世界构成的生活世界;三是建构了“行心创”生活教育教育主张,提出了生活力、生活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目标;四是演绎了“行心创”生活课堂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实践案例;五是探索了“行心创”理念下的教师成长的路径。

  “行心创”生活课堂与“生活·实践”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深刻的内在联系。“生活·实践教育”是我多年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结晶,自1982年理论植基至今,分别经历了“生活教育研究”“阳光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教育实验三个阶段。它以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为理论渊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指示精神,针对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脱节现实弊端,注重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现代性全面发展时代新人,是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将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创新发展为“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六个原理;并将其“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的“三力论”创新发展为“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的“六力论”,是21世纪的生活教育。而“行心创”生活课堂,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实践育人指示精神下,对“生活·实践”教育之“实践”进行具体展开,展开为“行知创”“行情创”和“行意创”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展开成五个进阶环节,如“行知创”展开为“问题—概念—原理—技术—应用”,“行情创”展开为“情绪—价值—共情—联结—关系”,“行意创”展开成“需要—目标—计划—执行—习惯”,形成了在日常课堂教学可以操作的步骤和流程,从而构建了“行心创”生活课堂的实践模式,落地了“生活·实践”教育期盼的“知情意相统一发展”,为培养具有“六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实践支撑。

  可以说,“行心创”生活课堂是“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在微观层面的深化与拓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教育向更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美好生活构建的方向迈进。

  该书的价值,在于它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路径。面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动脑轻动手,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践的突出问题,“行心创”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生活化(杜威路径)和生活课程化(陶行知生活教育路径)之外探索了第三条路径,即“课程教生活”的路径。它不仅能够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促进教师教学从“教”与“学”的观念转向“做”或“实践”观念,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更能够培养学生心智,瞄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建设的定位。因此,该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以及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对一线教师而言,更具有指导价值。

  “生活·实践”教育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如今的广泛实验,我们始终致力于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21世纪六项关键能力,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和创造力,努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全球观、中国心、现代化的时代新人。同时,我们也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如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的最大化。此外,我们还注重文化符号、教育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平台载体、行动推进、管理制度、评价体系八大系统的建设与实践,力求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生活·实践”教育体系。

  当前,“生活·实践”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各地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其课程、课堂、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新路径。“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为了推动这一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创新,我们正启动多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加强学“陶”研读工作,深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完善各地中心组织机构建设,确保工作计划的顺利推进;持续发展“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学校,扩大“生活·实践”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举办学术论坛和教研交流活动,促进教育经验的分享与借鉴;推进“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工作,鼓励实验学校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快刊物媒体建设步伐,形成共同体的发展成果汇聚和传播阵地;参与推选活动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地共同发展;打造实验区、先行区和展示地,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全局发展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生活·实践”教育的深化发展和实践创新。

  最后,我衷心希望该书能够成为广大一线教师课堂改革的有益参考。同时我也期望本书的作者能够继续秉承陶行知的开辟、创造精神,深化研究,不断拓展“行心创”生活教育主张的内涵和外延,推动“生活·实践”教育走向更深入的发展,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洪宇,“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生活·实践教育共同体总负责人,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兼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来源:生活实践教育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