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本质在于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的优化组合,目标在于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着力点在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育手段技术、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教师教学方式改进上下功夫。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但也要因地、因校、因生制宜,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所教学科的知识基础上下功夫,掌握专门深入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在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认识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汲取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并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深厚的知识学养育人。此外,教师还要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尤其是要不断提升教育政策素养、家庭教育素养、融合教育素养和国家安全教育素养等。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政策素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消解职业发展的日常性困惑;教师需要具备家庭教育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家校协作走向深度;教师需要具备融合教育素养,以更有效地应对班级中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真正践行“全纳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具备国家安全教育素养,并通过多学科协同推进,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和能力。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责任与新使命。
二是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涵养素养、提高能力。首先,学校要探索建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互作用的良性机制,在学生完成基本学习内容、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给予其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其次,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在多学科分科式的知识学习、能力培育进程中,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基于传统学科的学习推进项目式学习,也可以基于综合活动、运用多领域知识技术推进项目式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灵活科学地创设不同的学习空间,配置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学习资源。如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多种类型的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教育,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开展体验式学习、具身式学习,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如学校可通过研学旅行、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等方式促使学生将身心体悟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认知、发展能力。
三是在教学手段革新上下功夫。教育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的结合,必然是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的基础动力。首先,在传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应用化的要求和标准,以优化其使用,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例如: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不断开拓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平台和内容,优化和拓展中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后服务的数字资源,供全国中小学使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和本校情况,创设区域性、校际性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此推进资源的在地化运用。其次,在基础教育领域建设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传统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师并行推进教育教学开展。可通过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教师,将简单重复、标准化的知识内容通过人工智能教师传授,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也可以通过标准化推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后,运用人工智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和治理,将能够标准化实施的教育评价转化为依托技术来推进,实现对学生学习和管理效果的快速监测和反馈改进。
四是在教育评价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评价的根本准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机制,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航向。首先,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评价指标和导向,在传统的体质监测、体育考试之外,建立包括自评、他评和外部抽评的评价制度,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创设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可在各育之中选取关键指标,建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估程序,并对学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程度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学校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评估内容。再次,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可将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各个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统合化评价,析出其中的关键目标,采用可测评方式进行评价,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在学习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学科学习结束之后,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核心素养。最后,分学段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进行评价,以此来监测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结束之后是否具备了相关的关键能力以及其程度和水平如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既要有新的教育发展理念,也要有革新性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更要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创设基础教育发展全要素优化的体制机制,如此,才能有效支撑和快速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
来源 |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5期 · 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