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我这个话题应该说是最近十九大出来以后写的一个咨询报告的话题,就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应该说十九大开了以后,我们整个教育的形式和在结构上面有了一个变化。
首先在战略的站位上面,大家可以看到原来是2020,后来探讨2030,现在应该说是探讨到2035。在原来2020年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跟国家的现代化,两个现代化之间实际上是有间隔了29年,也就是说教育的现代化是要先于国家的现代化29年的。但随着教育探讨2035,而国家现代化的时间点分成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其中2035明显的现代化前移了以后,实际上对教育的现代化是形成了一个很强的挤压效应。
应该说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前移和责任更加重大的时候,我们教育责任可担当的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教育的发展在国家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不适应的地方,应该说我们发展成绩很大,但是不适应的地方也是明显的。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可以说是看到比较清楚,就是我们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哪里?从原来时间提的这么早,到现在应该说这个时间间隔被快速的压缩。
这里实际上也包括我们的很多研究,包括我们在座有很多是研究者,在研究的方法上我们是不是太多的关注过去?因为我们的很多研究,包括到今天主导的很多研究都还是论从史出,研究了很多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实际上对未来感知不够,研究更加不够。也因此在原创型的、设计型的当然原创、设计那就相当少了,但是这个跟我们对未来的战略的站位、教育的战略站位和国家对教育的需要,应该说我们还有很大的责任和担当必须去落实,否则的话我们在战略站位上面是成绩很大,但是应该说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个是结构定位的问题,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十九大报告里面把经济科技说的是比较实的,比较硬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国家的现代化可以有胆气,有气势说我们2035年这里是一个时间点,很重要的提到了经济和科技这两条硬支柱。但是我们的教育呢?在里面基本上还是属于展望的,也就是说教育强国那是未来的事,教育的现代化现在应该说整个时间点不明。因此在结构定位上面,教育从它的性质上来说固然是软,但是这个软支撑实际上也应该要支撑起来,不然的话我们的教育强国就无从谈起,也因此在经济和科技的硬支撑的里面,教育怎么样进入嵌入式的支撑国家发展,应该说很需要探讨。
当然这个里面涉及到我们从原来教育的发展,很多是不讲分类也不讲多元,虽然说多元谈了很久,但是应该说整体秩序上面、规定体制上面有很多实际上没有很好的跟进。当然现在在分类这些方面,包括高等教育、中初等教育现在应该说也已经是越来越明确,相关的很多政策现在也开始出来,但是很多细致的工作也还需要去做。包括我们高等教育是直接对国家发展是起直接支撑作用的。在这里应该说高等教育的结构里面,也存在中部塌陷的问题,大量中部的支撑性的院校撑不起来,这个是结构定位方面从教育来说,我们的成绩在两头应该说做得还可以,但是在中间这一块还是有很多问题。
在核心价值的回应方面,教育的核心价值随着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移、变化,核心价值有一些可能也要做出适时的调整。比如说优质的概念,教育真要是能够回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美好的需要,以及不均衡的问题,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教育优质的概念也要多元化,不然的话你是不适应这种变化的,也包括教育能不能高效的进行回应,教育实际上相对来说是比较迟钝的,这个有些方面很值得大家注意,因为也包括教育外部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做沟通,会有一些比如说教育培养出来的哪些哪些实际上是不能用的,或者不好用,或者什么的,这个实际上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对话机制很重要在教育核心价值里面要有所体现,不能够关起门来办教育。
包括前面谈到的一些时间空间的问题,比如说像现在应该说两个世界还是属于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现实的世界跟虚拟的世界,这种看不见的世界里面的竞争实际上是非常厉害的。这种竞争实际上虚拟的里面包括了大量的设计的、原创的这些都是看不见的,这些看不见的到了我们看得见的现实世界里面那已经是相当迟了,也是相当中后端的。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必须要关注,甚至要支撑的,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是撑不起这两个世界的,现实和虚拟。因此有限的资源里面怎么样建立更新的核心价值,夯实这种核心价值,是我们整个教育发展深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着力点,我想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个话题做这样的回应,谢谢大家!
(此文根据史秋衡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