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 新时代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为例



  沈健: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理事长

  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并探索教育现代化的省份,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1993-2005乡镇和学校)、区域推进(2005-2010扩展到县城)和全面提升(2010以来拓展到设区市与全省)等三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在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江苏样板”。

  一、江苏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1. 注重顶层设计,画好“施工图”

  省级层面抓好研究部署、政策设计和统筹协调,主导并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系列的政策文件,明确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举措,突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强化省有关部门、市县和学校责任。各方密切配合,联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

  200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的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到2007年、2010年的教育发展目标,并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等当时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政策举措。

  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二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江苏建成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201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推进会,出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与教育部签署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试验区共建协议。

  201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达到、两提高”的战略目标。同时,高度重视指标引领,形成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我们先后出台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标,教育现代化的检测指标,推进教育现代化起到了目标导向和推进作用。

  2. 坚持深化改革,增强“牵引力”

  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教改的试点项目。2017年起,我们承担实施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体制机制等三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项目。

  (1)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的组织推进管办平阻力,加大减政放权的力度,取消和下放了的行政审批权十六项和超建达标项目三十四项,出台了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的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2)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把以德树人贯穿教育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在高中阶段,实施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组织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实施创新人才的早起培养的试点。在这一教育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系统的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的推进科教协同、医教协同、农科教协同、教体协同和校企协同育人。

  (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党负责制,推进民办学校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党负责制,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加强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的建设,全面地完成高校章程建设。

  (4)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试点学前教育服务区的制度,严格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公办学校,有空余学位时采取公开报名和以摇号的方式确定。全面地推行四星级普通高中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地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的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一步的完善高考的改革方案,组织一批高校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试点,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和注册入学的试点。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开展了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的免试教育,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实施乡村教师知识政策,完善每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全院培训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现管校评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占有比例达到了16.8%,完善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全省高等教育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10%。

  (5)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3. 突出工程带动,筑牢“顶梁柱”

  针对制约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江苏系统设计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不断筑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基。

  (1)以工程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中小学校含安全工程、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等。

  (2)以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职业教育“1122”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等。

  (3)以工程提升内涵质量:实施了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高等学习的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特聘教授计划、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等。

  4. 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向心力”

  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积极性,江苏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同时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建立了教育与财政、发改、人设、物价、国土、建设等部门的协调会商机制,形成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的部门合力,坚持突出学校的主体。

  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之初,江苏就提出,以学校为重点,开展现代化学校的建设试点。随后出台的一系列学校的建设标准,以标准来引领学校的建设,规范学校的管理广泛的发动社会参与,充分的发挥江苏崇文重教的传统优势和民间资本充裕的现实优势。积极地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捐资教育,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事业,把群众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努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教育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1.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一是明确了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是明确了奋斗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

  三是明确了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明确了发展重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五是明确了发展取向。推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六是明确了发展保障。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刘延东副总理:要按照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对教育的新要求,瞄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目标,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陈宝生部长: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是我们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

  2. 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资源条件配置依然不平衡。在教育现代化水平整体推进的进程中,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以江苏为例,苏南、苏中、苏北教育发展的程式和水平差异明显。全国沿海、内地和边疆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是教育形态多样化发展不充分。当前,在受教育机会已经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旺盛,但学校对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能力还明显不足。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标准化一刀切发展的痕迹还是十分明显,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优质教育的供给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渴望更多的接受优质教育,对上好学具有强烈的需求和超高预期。片面追求升学冲动、校外补课现象屡禁不止,“学校减负、家庭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愈演愈烈。

  四是高质量发展还有待落实。高质量发展是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工作当中,政府、社会、学校的精力、资源、政策等尚未完全转向内涵建设,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基础性制度尚不健全。

  三、新时代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1. 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

  要在全面地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积极的文化编织区域教育现代化的2035。在规划的编制上,既要在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创新,更要在你认识理念上有突破,更加注重体现人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重点和主线来谋篇布局,加快推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具活力的教育现代化。

  2. 突出公平的基础作用

  现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公平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理念,更承载着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担当。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切实地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的权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续地发力,久久为攻。

  要坚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造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和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为教育提供基础性、外部性保障,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3. 突出结构的调节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应当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针对当前教育与经济结合不紧密,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发展的机制,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及中高级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2)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加快建立高校分队设置,分队拨款和分队评估的机制,为转型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3)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名地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

  4. 突出改革的杠杆作用

  (1)加大改革力度,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大改革的力度。

  (2)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简政放权,落实学校的办学质量主体责任

  (3)健全办学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队管理,积极地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民办学校,探索推进职业院校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办学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进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方式,改革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有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选拔的研究生的考试招生制度。

  5. 突出开放的借鉴作用

  (1)建立统筹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域教育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实施应用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改革试点,完善室外科学项目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快建设外国留学生增长及完善外国留学生教育与管理质量保障机制,制定外国留学生的管理细则。

  (2)建立教育对外开放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建立由教育、财政、发改、公安、商务、外事等部门参与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协调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力量职权明确,高效有序的教育对外开放的运行架构。

  6. 突出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全面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将形成有力支撑。

  (1)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机制。

  (3)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体系。

  (4)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

  (5)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6)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深度融合。

  (7)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方式的深度融合。

  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的学习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为方式的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构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提升教育决策水平和教育治理的能力。

  区域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明细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也需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彰显各类学校的重要责任,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的履行政府推进抓落实的职责,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分区推进、标准引领、先补短板、以评促建、统筹协调的基本原责,充分地发挥各地区和基层学校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的作用。

 

(此文根据沈健在2018年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2018南京长江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