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 | 张学新撰文分析堂堂清



转载自:《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2020年6月10日

作者: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

  2020年6月10日,张学新教授在北京拜会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先生,雷社长亲自带来了当天的报纸,上面发表有张学新教授本篇文章,两人合影留念

堂堂清和以堂堂清为基础的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希望学生按时掌握应学的知识,“今日事今日毕”、人人过关,不留问题。提倡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像在考场上一样紧张、高效地学习,把教师讲的内容全部理解、记忆。保证堂堂清等的基本方式是测试,无论是当堂、当日还是当周、当月的作业、考试、提问、展示,都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薄弱和不足之处,然后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更正弥补。堂堂清听起来很有道理,提倡者的动机和出发点也都很好,但这种理念实际上存在根本性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堂堂清的理论基础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非常有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课程改革因过分强调探究性的发现式学习,出现了大量“差生”,不能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在这个背景下,掌握学习要求在学习前、后进行诊断性评价,判断学生的先决基础,鉴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提供预期性知识,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掌握学习的核心是反馈与矫正,即对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进行测试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保证每个学生能得到需要的帮助。

  掌握学习有合理的地方,但在今天,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到了要坚决摒弃的地步了。它的关键错误是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不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在掌握学习理论看来,知识是可以分块的,学习像吃饭一样,一块知识吸收完了,彻底消化了,然后再吃第二块。按照掌握学习理论,学习是线性的,像登台阶一样,前一个台阶上不去,就没有办法去登下一个。

  这个观点对于文科和社会科学是完全错误的。比如,一个课文,第一段读不懂,就不能读第二段?有一些字词不会,就不能先去理解课文?不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就不能欣赏作者的思想?对于理科,人们会觉得掌握学习的逻辑是正确的,比如,证明定理,每一个前一步都必须理解、学会了,才能进行后一步。然后,无论文科、社科,还是理科,知识都不是线性的推演,不像登山的栈道,更像一片树木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的茂密的森林。探索森林,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路径。可以先径直走进去,只观察里面的大树,然后再走回来,研究其中的小树。第二天,再从另外一个路径走进去,看看其中的花草。要求一次把路上所有的内容都看清、记牢,是根本做不到的。能做到的是每次理解一点,逐步获得森林整个样貌和结构的理解。知识是高度关联的一个体系,不像掌握学习认为的那样,可以分割得一清二楚、条块分明。

  这一点在知识之外就更清楚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但它们的形成过程是缓慢的,很难一次成形、当堂掌握。我们甚至要容许学生开始不理解、不认可,随后再渐渐明白或恍然大悟。强求学生当堂接受,只能引起反感,适得其反。今天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是一堂课就能提升、完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如果只是去堆砌、灌输描述性的、判断性的知识,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么掌握学习是可行的。但我们今天已经非常清楚,这样的掌握是低阶的目标,这样的学习是机械的学习。能够做到堂堂清的,注定是简单目标和低阶目标。

  掌握学习企图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个性化学习。同样的讲解、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听下来、做下来,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一定是不同的。通过测试可以看到谁对谁错,但这仅仅是个结果。比如,一个选择题,可能只有对、错两个结果,但对错的背后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这里面的差异性远远不止一个对错所能涵盖。让做错的学生去背会正确的做法,这很简单,但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在纯讲授或讲练结合等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新近基于四元教学新理念发展的对分课堂在这方面做成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关注。

  很多教师接受和实践堂堂清,是基于直觉和经验,缺乏真正科学的理论支撑。中小学的有很多创新,也都类似,为了合理化自己,套上一个国外的理论,显得很高大上,却不知道这些西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理论,已经完全不适应今天的时代。比如,同样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因为存在逻辑缺陷,一直停留在理论上,在全世界都很难用于实践教学。我们要破除纯经验性的构建,更要避免不假思索地引用西方错误的、过时的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