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 “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的新基建



  作者简介

朱永新(1958-),男,江苏大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务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管理心理学。

 

“十四五”时期中国教育的新基建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北京 100125)

  新基建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它主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素质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未来教育也需要新基建,那么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怎么做?

  一、加大以5G为基础的网络建设

  工信部曾经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所有的农村都能通宽带,弥合数字鸿沟。现在来看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村村通解决了,但很多家庭上网还不方便,这次疫情期间出现了“案板下学习”“到村委会蹭网上课”等案例,说明还存在网络覆盖不到位、网速不稳定、费用较高的问题。仅从未来网络学习的角度来说,宽带网络不仅要进村,而且要保证“进家”,让散住居民拥有足够的带宽和稳定的手机信号,实现时时处处能上网,以方便网络学习。良好的网络是整个未来网络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公路”,很难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教育资源到达乡村。疫情之后,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快5G建设全面部署,以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推动网络覆盖村村通、户户通,为整个未来网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建议政府为教育资源提供商免税减税、为学习者提供免费或减费的福利,尤其给贫困地区、弱势人群的学习提供积极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学习。

  二、加大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建设

  这次疫情暴露出我们教育资源的整合度还很不够。教育部组织了很多课程,但总体来看这些课程量少,个性化程度不够鲜明,选择性不大,互动性也不够强。比如清华附小有清华网课,虽然也覆盖了一部分学校,但是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不知道到哪里找学习资源,所以就把课堂、教室搬到了网络,然而这并不能很好的体现现代网络教育的特征。这次几乎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差不多所有的学校、老师都在做课件、上网课,这也造成了教育质量不平衡,出现两极化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国家建立教育资源大平台,由国家邀请专家来审定,把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教育资源、课程都放到这个平台上,让所有人都可以无偿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让所有学习者能够便捷、全天侯的通过平台开展学习。现代社会有非常多的学习平台,但它们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我们应该致力于要把这些“孤岛”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利用“环岛”学习形成一个新的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加大教育资源平台和整个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加大新型“学分银行”建设

  建议国家建立基于学习权益和学习通券的学分银行体系,适应未来学习模式,鼓励全民终身学习。从技术上,该体系依托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经济学,专为激励全民终身学习而设计。从组成上,该体系的核心是学习权益与学习通券,二者均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发行、监管和使用,均记录在每个公民终身唯一的学分银行账户中。

  学习权益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数量相等且无须偿还的个人权力和利益。使用这些权益,可在国家级学习资源平台乃至商业教育机构中,公平地学习各类知识、技能。学习权益是国家赋予公民的福利,限本人使用,不可转让出售,是一个公平、透明、可支配的权利,人人都可在国家认证的机构、单位或导师处参加学习。

  学习通券是学习行为完成并获取结业学分或证书时,自动生成的一种加密数字资产。通券由国家法律规定上限数量,并在指定范围内使用,支付其他服务,从而达到奖励的作用。通券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生产、拥有与交易的数字资产,一旦产生后可以按比例分别支付给学习方、授教方及资源提供方(场地、网络服务商等)。通券可在国家指定范围内流通、兑换及转让。例如:学员甲学习某课程结业,创造了10枚通券。其中2枚支付给授教方,1枚支付给网络服务方后,学员甲可获得7枚通券。此时,市面上将出现10枚通券,并用分布式记账的方法登记。与此同时,这10枚通券可以在国家制定的场景下流通与支付(如学习、医疗、税务、交通、娱乐等)。当市场上通券达到一定规模时,其价值与接受程度可以成为人人希望拥有的学习奖励。

  全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容、数据、创新与技术等都是数字化资产与社会财富,均可利用通券将其溯源、确权及安全可靠的使用。区块链上的记账与通券的应用,将从根本上保证学习数据、内容、知识产权及相关利益的唯一性、合法性及分配性问题,这为多样、灵活的学习与教学形式,为公民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结合通券的区块链交易系统还可以更有效地实施激励措施来塑造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通券可以成为行为管理和激励工具的系统方法,可以实现不同价值系统间的“价值转换”与“价值转移”,从而达到建立学习型社会与市场的目的。

  四、加大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

  阅读是实现教育公平最有效、最廉价、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方式。近年来,笔者先后考察过百余所深度贫困地区中小学,发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学生的阅读状况堪忧。

  首先,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配备品质较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或者是由各种渠道的捐赠而来,或者是通过图书招标的补充而来,不符合中小学生阅读要求的图书居多,真正的经典著作很少。甚至在部分学校还发现了一些“少儿不宜”的书籍。其次,中小学图书馆的利用率极低,管理水平较差。大部分学校都是在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开放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一些学校要按照年级轮流借阅,每个学生每周只轮到一次。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多是老师临时性兼职,无法进行专业的阅读指导。再次,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对师生的阅读不够重视,如有的县城重点学校拥有大量的图书,却没有人编目,成包成包的堆在库房。第四,欠缺专业的阅读课程,缺少有效教学指导。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阅读指导的课程,在被问到“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答不上来。

  中小学正值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配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要有了同样的阅读机会,农村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阅读条件,他们就会站在与城市孩子同样的起跑线上。尤其在当下中国,乡村师资力量无法和城市比拟的现状下,阅读作为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自学能力的最佳方法,阅读的环境、条件和机会都不可或缺。

  为此,我们建议在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免费营养午餐工程的同时,及时推出农村中小学“精神正餐”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让农村教育的基础得到夯实。第一,推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工程。建议邀请专家参考已有成熟书目,进一步研制适合中国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规范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配备,遏制目前的低价招标过程的腐败现象,确保最好的图书能够进入农村学校。第二,组织专项行动,检查剔除劣质图书。由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在一定期限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一次全面自查。明确中小学图书的质量要求,将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及学生阅读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剔除出学校图书馆。在学校自查结束后,组织专业人员赴全国各地进行随机抽查。第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建议根据不同学校的规模,设置专兼职结合的图书管理员岗位,积极推进相关培训,鼓励师生图书借阅的自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阅读指导,深入推进中小学的学科阅读。第四,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支持农村中小学的阅读工程建设,在捐赠优秀图书、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等方面给予帮助。鼓励阅读志愿者协助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建设。

  国家需要新基建,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的新基建。“十四五”期间如果能够实现这四个新基建,相信中国的教育品质可以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教育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注:本文标题系编者根据作者发言添加)

  文章原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