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 |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会的使命担当——在中国教育学会2020年度工作会议暨第八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朱之文/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此次年度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孙春兰副总理对学会工作重要批示和陈宝生部长在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重要讲话要求,分析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学会的使命担当,研究部署各项重点工作。

  一、因应时代,准确把握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办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满意度。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先后印发,国务院召开21世纪第二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做好学会工作,必须全面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特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牢牢把握方向,坚持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方向必须正确,关键是坚持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引导广大基础教育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推动全面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夯实中小学党组织基础,强化中小学党组织功能,充分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着力促进中小学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二是树立科学理念,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关键是扭转学生片面发展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首先要在全社会和广大基础教育学校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不仅要重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锻炼强健体魄、形成健全人格、养成劳动习惯。要着力将全面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切实扭转简单以分数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

  三是着力内涵建设,推动办好更多优质基础教育学校。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是扩大办学资源,加快推动普及,促进机会公平。无论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高中普及攻坚,首要目标都是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全面普及,“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上好学”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质量和公平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基础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在工作精力、经费投入、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大的调整,推动基础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努力让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孩子和家庭。

  四是不断深化改革,赋予基础教育发展新动能。前面提到的中央关于基础教育的三个文件,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提高质量;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改革”。概而言之,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不能仅仅靠投入驱动,而是更加重视通过深化改革要质量,赋予基础教育发展新动能。中央印发的几个文件,已经就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管理制度改革等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下一步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必须树立改革意识,强化改革担当,将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到学校育人的各个方面,激发基础教育的办学活力。

  五是抓住关键环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总书记说,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为此,专门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作出明确部署。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从战略上抓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将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全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一流的教师支撑一流的教育,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六是主动顺应大势,积极稳妥推进在线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对基础教育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今年疫情暴发以来,线下教学无法开展,与之相反,线上教育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基本实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但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地区、城乡、学校、家庭之间差距很大,客观上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一些群体明显处于劣势。尤其要看到,线上教学不能完全替代学校教育。疫情期间广大学生长期居家,已连带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必将给基础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基础教育阶段的在线学习将是大势所趋,但同时,要深入研究在线学习如何与学校教育有机衔接、相互促进。

  二、继往开来,深刻理解中国教育学会的使命担当

  中国教育学会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与发展,始终与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做好学会工作,首先要明确在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作为社会团体,发挥好学会的作用,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部署,其中特别强调要发挥好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谋划学会的工作,首先要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学会肩负的使命。

  去年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孙春兰副总理专门就学会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孙春兰同志在批示中充分肯定了学会的工作,指出“中国教育学会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教改实验、咨询服务等工作,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她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寄予了殷切的期望,要求学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工作重点,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一线教师和学校,努力打造高水平新型教育智库,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孙春兰同志对学会提出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一是要打造高水平智库,核心就是要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教育宏观管理决策;二是要服务一线校长教师,核心就是要更好地引领和服务基层教育实践。如何落实这两方面的任务,孙春兰同志特别强调要聚焦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个要求来开展。

  陈宝生同志在讲话中指出,40年来中国教育学会始终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始终以学术繁荣发展为根本要务,始终以建会初心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我国教育系统成立最早、覆盖人群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教育学术组织,赢得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广泛赞誉。他对学会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坚持、四个提升”:坚持政治建会,提升引领力,讲的是方向;坚持服务立会,提升贡献力,讲的是产出、输出;坚持学术兴会,提升竞争力,讲的是内涵、能力;坚持科学治会,提升保障力,讲的是制度机制建设,完善内部治理。“四个坚持、四个提升”,涵盖了学会工作的方方面面。

  教育报国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14亿人民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全体学会人的初心和使命。基于学会的职责使命,落实孙春兰同志批示和陈宝生同志讲话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把握好学会工作定位和发展方向,特别要从“顶天”“立地”两方面切实做好工作。

  一是“顶天”方面,集中体现在服务教育宏观决策上。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历史方位,紧紧围绕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部党组中心工作,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进一步发挥学会的平台优势、专家优势,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研究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教育决策提供符合我国实际的,既有前瞻性、战略性,又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重大研究成果。

  二是“立地”方面,集中体现在服务教育基层一线上。要发挥学会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联系一线、凝聚一线、服务一线、引领一线,深度参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研创新、评价创新,服务好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好学校特色发展,服务好区域教育创新。唯有扎根实践、服务实践、引领实践,学会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源源不断获得生命力。围绕顶天立地,做好“两个服务”,归结到一点,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专业性、群众性学术团体和高水平平台型教育智库。

  三、围绕中心,从战略谋划中国教育学会重点工作

  2020年学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基础教育主战场,发挥学会平台作用和专家优势,扎实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学校综合督导评价等重点工作,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一线,更有力地支撑教育科学决策,努力打造高水平教育智库,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政治建会、服务立会、学术兴会、科学治会,推动学会事业迈上新台阶。

  第一,在服务课程教学改革上有新作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是核心。在这方面,学会今年准备做两件事情。一是组织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领航计划”。课程教材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质量。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从确定课程方案、研制课程标准、组织教材编写到新课程新教材启动实施,历时6年,非常不容易。接下来更为艰巨的一项任务,就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帮助广大教师理解新课程,会用新教材,真正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育人环节,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为此,学会决定将服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今年的首要重点任务,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领航计划”项目。前期,我们已组织研究制订了方案,组建了工作团队,并做好了对承担培训任务的300多位专家进行集中培训(即培训者培训)的准备。接下来,我们还将集中力量,全力做好地方普通高中课改培训和实验区专业指导服务。这项工作关系重大,不仅有利于新课程改革落地,还将对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二是组织开展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系列推广工作。评选和推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事。目前,学会已搭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资源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平台展示,提供“菜单式”服务。与此同时,正在组织建立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示范区,推动成果输出方与输入方双选结对和专家对接。接下来,还将分片区开展各地成果推广活动,并在推广应用中注重成果转化、本地改造和因校制宜,务求取得实效。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以点带面,通过引领示范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第二,在促进教育管理创新上有新突破。这方面,我们今年准备做三件事。一是配合督导局推动中小学(幼儿园)综合督导工作。今年2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校(园)长在一个任期结束时,要接受一次综合督导”。目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正组织研究制定综合督导方案,初步考虑由学会承担具体的学校评价工作,为开展综合督导提供专业支撑。二是搭建基础教育管理创新区域合作平台。这项工作旨在依托中国教育学会专委会,组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共同开展基础教育管理创新,探索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新路,力争形成一批成功案例,推动破解基础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三是为规范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竞赛提供专业服务。这是净化基础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受教育部委托,学会主要负责对各方面申报的竞赛进行初核。

  第三,在繁荣教育科学上有新气象。坚持学术为本、学术兴会,是学会的主业,也是生命力所在。为此,学会必须强化学术支撑,产出学术成果,用好学术阵地。今年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精心组织开展学会重大课题研究。经教育部批准,学会去年恢复了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评审工作,并得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完善课题遴选机制,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全球视野,紧贴教育实践,确定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遴选高水平团队承担课题任务,努力产出高水平成果。二是创办“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是学会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术活动,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已成功举办32届。为进一步扩大学会学术年会的学术影响力、专业号召力和实践引领力,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拟将学术年会升级为“中国基础教育论坛”。今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将集中学会力量和智慧办好首届论坛,使其成为展示中国基础教育形象、交流基础教育经验、研判基础教育形势、传播基础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舞台。三是申办《中国基础教育》期刊。服务、引领、推动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迫切需要创办一份集政策性、学术性、实践性、时事性于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期刊。下一步,学会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出申请,争取获得支持。

  第四,在助力教育脱贫攻坚上有新担当。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助力扶贫脱贫,是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一项政治任务,中国教育学会责无旁贷。这方面,去年我们已在贵州毕节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赫章开展教育扶贫,并应中央统战部、民进中央邀请共同建立了“知名教育专家赫章指导工作站”,开展结对帮扶和跟岗培训。今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发挥学会优势,推动专家下乡、资源下乡、成果下乡,持续支持做好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教育扶贫工作,并参与“三区三州”教育扶贫工作,帮扶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第五,在做好教育舆论引导上有新贡献。办好基础教育,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学会在服务决策、学术研究、对接媒体、联系基层等方面有优势,在教育舆论引导上肩负着特殊使命。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舆论引导工作。一是深入宣传教育政策。重点宣传党中央和部党组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领域重要会议和文件的解读,跟踪宣传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情况。在重大政策出台、突发教育舆情等时间节点,组织专家撰写文章,正确引导舆论。二是大力宣传科学理念。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教育教学规律、学习认知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广大学校和家庭践行科学教育理念,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鼓与呼。三是做好教学成果宣传。积极宣传优秀教学成果和区域,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创新经验、典型案例,服务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四是做好教育人物宣传。大力宣传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宣传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塑造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通过政策宣传、理念宣传、成果宣传和人物宣传,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营造好生态。

  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中国教育学会工作迈上新台阶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会能否承担新任务、肩负新使命,自身建设至为关键。下面,我提五点要求。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学会虽不是党政机关,但学会的工作、学会的事业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关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要始终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好意识形态关,将政治要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实现政治建设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

  二是完善治理体系。学会作为社会团体,是联系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重要纽带,服务面广,工作有其特殊性。做好学会的工作,必须完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事业发展上来。要进一步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度,发挥它们在修订章程、选举学会负责人、审议规划计划、审议财务预决算等重大事项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会长办公会制度,发挥会长办公会在集体决策、宏观指导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秘书长会议制度,切实发挥秘书处在统筹协调、推动工作、抓好落实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支撑、服务、保障学会事业发展。

  三是健全工作体系。学会的重要优势在于联系面广,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基础教育学校、广大校长教师和教育学者有着密切联系。做好学会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把学会的平台、专家和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一方面,要完善分支机构工作体系。学会有50多个分支机构,联系了7000多名高水平专家,几乎涉及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这是学会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会的底气所在。另一方面,要完善地方教育学会工作体系。各省(区、市)及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教育学会,在业务上与中国教育学会有着广泛联系,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依托。我们与学会的各个分支机构和地方教育学会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集体。下一步,要通过委托承担课题研究、开展教改实验、提供咨询服务、参加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把工作体系建立起来,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学会事业的兴旺发达,根本依靠是人才队伍。要加强秘书处干部队伍建设。要完善秘书处机构与岗位设置,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强化政治素质,提升专业素养,激励担当精神,注重工作业绩,全力打造政治过硬、专业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尤其要注重干部培养,多给干部压担子,让广大干部在实践中成长。要加强分支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分支机构发展规划和分支机构换届工作,把人品操守好、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学会工作的同志吸收进分支机构,选好配强分支机构领导班子。要依托分支机构,扩大视野,在全国范围发现一批基础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他们创造机会,到更高平台上发挥作用。要加强学会会员队伍建设。修订《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管理办法》,提高入会门槛,强化专业要求,严把会员关,努力让学会群英荟萃,切实激发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

  五是保持良好作风。学会是“国字号”社会团体,无论是作为学会工作人员,还是作为会员,都体现着学会的形象。大家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学会的荣誉,关系学会的公信力。大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作风。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真务实,注重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实际,多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多推动解决实际问题。要秉公办事,光明磊落,不谋私利,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弘扬团结、奋进、和谐、正气的学会文化,把学会当作自己向往的所在,让学会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七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