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文化、大学文化与校庆的具象化



  文化是人的活动及其方式与产品。文化的核心是人及其活动。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文化只是狭义上的文化。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和传播渠道,也是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更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展示。文化是民族的命脉和灵魂,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凝聚在其文化之中。要了解一个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同样,要了解一所大学的精气神,也必须了解其文化。

  大学的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各类建筑物与各种教学、科研、行政和生活设施设备等,也包括各种学校制度与机制,还包括大学的校训、校风以及从学校师生及各色人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学精神、历史和传统。大学的校训、校风、精神、历史和传统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华虽然可以从外观上来把握,但更多的体现在细节之中。大学文化是由一个个细节所串联起来的。细节是联缀整体的环节。从细节把握大学文化及其精髓,是人们把握大学文化及其精髓的重要手段。而具象化就是完成这种把握的最佳方式之一。

  何谓“具象化”?所谓“具象化”,就是“具体事物形象化”。具体说,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将一个人、一件事物、一种精神清晰地呈现出来,为人们所感知和把握,进而产生思想认识与精神情感上的共鸣与飞跃。

  同样道理,大学文化和校庆的具象化,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形式,特别是各种具体措施,各种细节,将大学的人、事、精神、历史和传统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之标识化,让人们可以感知和把握它,从而使人们对学校的思想认识与精神情感得到新的升华,进而产生强大的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的校训、校风、精神、历史和传统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华所在,也是新办大学所无而唯历史名校独具的无形宝贵资源,有待深度发掘。将其具象化,就是深度开发历史名校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必不可少的具体措施。

  具象化是再现细节、活化历史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正在过去的历史,未来是终将过去的历史。历史、现实与未来处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常言道“学史明智,以史明理”。人们也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都说明知史、学史、研史、用史的重要性。华中师大是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才辈出,富有传统。今天的110周年校史其实是从1903年文华大学堂分成正馆(大学部)与备馆(中学部)算起的。如果要从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为纪念首位来华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 )而于1871年10月2日创办的文惠廉纪念学堂(Boone Memorial School)算起,至今已有142年,将近一个半世纪,可以说是与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伴随始终,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史的真实记载。学校的兴起、发展、衰败、新生、挫折、重振乃至走向辉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半世纪中国人民追求真理、救国救亡的奋斗历程。要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与未来服务,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再现细节、活化历史,而这离不开具象化。只有具象化,历史才能为人们所直观有效的所感知和把握,才能有助人们更好地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搞好今天的工作。可惜的是,今天的人们,往往迫于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缺乏理想,过于功利,只顾眼前,忽视历史,更无暇展望未来。问起学校历史上感人的人与事,知之甚少。而这与学校未能将校史上感人的人与事,将学校的精神、历史和传统,通过一定的手段与方式,有效地具象化、标识化,也有相当关系。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亟需改变。

  110周校庆是校园文化和校庆具象化的最佳时机,务必抓住。110周年校庆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是全体华中师大人达成共识、充满信心、走向美好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的一次集体再动员、再出发。各种认识在此期间得到澄清和统一,各种资源在此期间重新整合与利用,机遇难得,时不再来。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大学文化和校庆具象化应作为一件紧迫的任务尽快提到学校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进入大家的视野,各位华大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来推动与落实。机遇抓住了,就会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

  大学文化与校庆具象化的实现途径

  大学文化和校庆如何实现具象化?我认为,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校通常做法,将校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精神、历史和传统,通过命名、设院、设馆、树碑、刻石、塑像、造湖、挂像、制物、组织活动等方式与手段,在学校的各类建筑物、道路、树林、景观,各种具体的制度机制和各种活动,以及各种细节中反映和体现出来,让人们可以直观的感受与把握到。特别是对那些目前既未命名又未编号的建筑物,更有必要尽快命名,标识化,以利师生及外来人员易于辨识、记忆和寻找,减少麻烦,节约时间、精力。这件事看起来虽小,但体现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从一个角度与侧面反映以“人为本”是否真正落在实处。

  先谈命名问题。命名即参考国内外老牌大学习惯做法,用历史上为学校做过重大贡献、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名字,或学校历史上不同合并来源学校原名,来给相关建筑物、馆、室、广场和道路等命名,使之赋予特殊的纪念含义,以尊重历史、敬重前贤、教育来者。

  比如,可以考虑将二号楼文学院楼命名为『包鹭宾楼』(纪念原华中大学中文系主任、精通经学与文学的著名学者包鹭宾),四号楼行政大楼命名为『何伟楼』(纪念华中大学学生、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部部长何伟,何伟原名霍恒德),五号楼生命科学学院楼命名为『李宗池楼』(纪念原华中师院生物系主任、著名病毒学家李宗池),六号楼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楼命名为『李修睦楼』(纪念原华中师院数学系主任、我国图论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李修睦),音乐学院楼命名为『光未然楼』(纪念中华大学校友、曾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名曲《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张后改名光未然),连体的十号楼相对独立的左侧美术学院命名为『杨立光楼』(纪念原华中师院图画系主任、湖北油画奠基人、著名油画家杨立光),无名无编号的政治学研究院与近代史研究所楼命名为『杨东莼楼』(纪念原华中师院首任院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翻译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杨东莼),无名无编号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楼命名为『翟雅各楼』(纪念詹姆斯·杰克逊,中文名翟雅各,文华大学首任校长)或『孟良佐楼』(纪念艾尔弗雷德·A·吉尔曼,中文名孟良佐,华中大学首任校长),无名无编号的研究生院楼命名为『韦卓民楼』(纪念原华中大学校长、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韦卓民),无名无编号的教师教育学院楼命名为『黄溥楼』(纪念原华中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华中大学代校长、著名教育学家黄溥),无名无编号的公共管理学院楼命名为『高原楼』(纪念原华中师院书记、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原), 无名无编号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命名为 『恽代英楼』(纪念中华大学校友、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无编号的逸夫科学会堂、化学学院逸夫化学楼、教育学院和心理学院田家炳书院楼因已与邵逸夫先生、田家炳先生基金会签有协议不宜改动更名,仍沿旧名。

  对于有两个及其以上学院共存一楼、不宜单独以某一人名命名的大楼,则以学校历史上多个来源学校原名来命名,如将一号楼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国学院楼命名为『文华楼』(纪念华中师大最早的主体前身原文华书院以及文华大学堂,且上述四院,正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弘扬中国文化,『文章华国』之意),三号楼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学院楼命名为『博文楼』(纪念原华中大学源头之一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且学习语言和研究社会都需要广博文化知识,是谓『博文』),七号无名教学楼命名为『中原楼』(纪念华中师大前身之一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且其正处全校中心地理位置,是谓『中原』),八号无名教学楼命名为『博学楼』(纪念原华中大学源头之一武昌博学书院大学部,并与对面的三号楼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院楼『博文楼』相呼应,且学生时期正需要刻苦学习,是谓『博学』),九号楼理科楼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命名为『雅礼楼』(纪念原华中大学理学院源头之一的湖南长沙雅礼大学理学院),十号楼连体但相对独立的右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楼命名为『中华楼』(纪念原华中师大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且与对面拟命名的美术学院『杨立光楼』相对应,有『中华立光”或“立光中华”之意)。南湖校区的体育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楼或南湖教学楼命名为『湖滨楼』(纪念原华中大学源头之一的湖南岳阳湖滨大学,且正处南湖之滨,是谓『湖滨』)。其他一时找不到合适名字的大楼,可以从长计议,暂不定名,留待将来统一安排,为今后调动其他资源以利学校建设。

  同时,可将学校历史博物馆命名为『钱基博历史博物馆』,近代史研究所内设『莼思堂』(纪念原华中师院首任院长杨东莼先生,此乃章开沅老校长的倡议),文献所内设『舜徽堂』(纪念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语言研究所内设『庆赐堂』(纪念著名语言学家高庆赐先生)、『懋绩堂』(纪念著名语言学家傅懋绩先生),信息管理学院内设『棣华堂』(纪念文华公书林创始人韦棣华女士)或『祖荣堂』『庆生堂』(纪念中国近代图书学奠基人及图书馆学教育家沈祖荣、胡庆生)。

  此外,也可以考虑将某些学校建筑物内的厅、室以来源学校原名或名人命名,如将逸夫会议中心内的会议室分别命名为『博文厅』、『博学厅』、 『雅礼厅』、『湖滨厅』『中华厅』『文华厅』『华中厅』等,或『梓年厅』、『自申厅』、『介愚厅』『若曾厅』『陶军厅』等。

  可考虑用老校名调整命名几个校内广场,如将现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学院楼前拾级而下的桂园广场改名为『博文广场』,既与拟命名的外国语学院和社会学学院楼“博文学院”相配合,又与已有的『博雅广场』相照应,而将桂园广场调整去命名佑铭体育馆前的无名广场。将八号文科无名教学楼前无名广场命名为『博学广场』。将新图书馆门前无名广场命名为『华中广场』,以谓其正处学校正中的广场。南湖校区的广场就命名为『湖滨广场』。这样学校就有了“博文”“博学”“博雅”“华中”“湖滨”几大广场,基本上都是以老校名命名,既饮水思源,不忘历史,又易记易找,方便人们。还可借名人之名,命名学校的小路侧路,如明确人们已实际称呼多年的『章开沅小道』『邢福义小路』的名称。

  再说设院。即将今后拟设立的通识学院等冠以老校名。

  今后为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广博学识,可仿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设相关学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设新亚书院、崇基书院、联合书院的做法,将一年级新生全部打乱,改变现在各院系为基本单位的传统,设立几个不同专业混居式的通识学院,分别命名为文华书院、华中书院、博学书院、博文书院、雅礼书院、湖滨书院、中原书院等。这里附带提及,需要引起学校高度重视的是,学校的历史和传统这种无形宝贵资源、宝贵品牌,近年常被某些别有它意的学校、社会机构或人员所侵权利用,尤其是“文华”、“文华书院” 、“文华大学”、“文华中学”、“文华图专”、 “华中大学”、“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等老校名,亟需尽快注册,予以保护,防止他人恶意侵权,误导社会,以讹传讹,弄假成真。

  三讲建馆。即建立相关馆所。

  首先是建立与学校办学育人有密切关系的各类小型特色博物馆、纪念馆等,如借鉴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经验,建立教育博物馆、体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文学博物馆、图书博物馆、法律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恽代英纪念馆、何伟纪念馆、韦卓民纪念馆、陈时纪念馆、光未然纪念馆、万国权纪念馆、杨东莼纪念馆、钱基博纪念馆、张舜徽纪念馆等,既利教学育人、学科建设,又利保存历史,形成特色,打造品牌。  其次是用旧馆名命名有关馆,如将学校老图书馆命名为文华公书林(新图书馆仍为逸夫苑不变),别致新颖,独具一格,彰显历史和传统,突出本校在国内图书馆学教育上的历史先驱地位,也可正人视听,避免误传,为人所趁。

  四提树碑。即为纪念校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树立各种碑、牌、匾,建立老校门楼,悬挂老校牌。

  首先,对照老照片,仿建近代风格的老文华大学堂、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的大门建筑物,悬挂老校牌。老文华大学堂大门及校牌置于学校中心恽代英广场的中间正面,替换现有的小拱门。老华中大学大门及校牌置于恽代英广场的右边,老中华大学大门及校牌置于恽代英广场的左边,后两者大门均面向里边,三者形成环状拱卫之势,以彰显学校历史之悠久、来源之多头、传承之深厚。作为学校的核心地标,供师生与游客合影留念,永久纪念。

  其次,树立母校纪念碑。仿照哈佛大学中国同学会1936年为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送给母校的龙首龟身纪念碑做法,由同学会或以其它方式送给华师110周年校庆类似纪念碑(龙首龟身碑或大型竖碑),上刻纪念碑文,可考虑置于老图书馆大门左侧或右侧使之成为学校一景,供人参观纪念。

  又次,参考西安交通大学做法,树立一块大型环状校友纪念碑,环形、拱形、长方形或其他形式均可,纪念校友,上刻校友名字作为有名牌,或不刻名字作为无名牌,作为学校一景,置于佑铭体育馆广场左侧或右侧,每年该馆将举行全校毕业生毕业典礼大会,会后可供毕业生拍照留念,并收提醒其不忘母校培育、来日积极回馈之效。

  再次,借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校经验,参照学校文学院院名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郁的横匾形式体现的做法,每个文科院系所,一律悬挂横匾(文字可由左到右),以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维护,体现百年老校的传统。理工科院所,尽量参照实施,形成老校特色,明显有别他校,更显珍贵与独特。

  第五,制定铭牌,置于相关建筑物、教室,说明来历,以示纪念。如,借鉴斯坦福大学等校做法,对于有5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教室,包括现昙华林校区的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中华大学的老建筑物,如文华教学楼(文华大学中文系楼)、文华学生宿舍(颜母室)、圣诞教堂、中华大学校门(现文华中学大门处)等,以及上世纪50年代在桂子山兴建的各教学楼、学生宿舍、饭堂餐厅等,分别制定铭牌,说明来历。此外,对于历史上为学校做过重大贡献的名师,在其教过学的教室门口或使用过的桌椅,也制定铭牌,说明来历,以示纪念。如可仿东海大学在著名哲学家牟宗山先生上过课的教室门口,制定铭牌“牟宗山先生纪念室”,使用过的座椅,制定铭牌“牟宗山先生之椅”,为钱基博、张舜徽、高庆赐、方步瀛、杨潜斋、胡雪、李修睦、李宗池、梁希杰、张景龄等老先生上过课的教室、使用过的座椅,以及用过的其他用品,制定铭牌,说明来历,以示尊敬。

  最后,设立各种一目了然、清楚无误的指示牌。介绍学校行走路线。首先是在华师正大门处,设校内导游指示牌, 设华大导游办公室,招聘各类志愿者做义务导游,印制导游图单张,宣传学校历史文化与现状。这也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校的有益经验。

  五谓塑像。即为华中师范大学及其前身不同发展时期的创校或有代表性的校长和名人塑像。

  首先是为文华大学堂首任校长翟雅各,华中大学首任校长孟良佐,华中大学复校校长韦卓民,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自申五人,或华中大学复校校长也是首位华人校长韦卓民,中华大学校长陈时,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自申三人,塑全身立或坐大型雕像,呈群像状,置于学校行政楼前面的空地,以示学校的百年历史、多元来源、多样特色和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精神。

  其次,为各院系有重大贡献与影响的知名教授塑半身像,如历史文化学院为钱基博、张舜徽、杨东莼等塑像,文学院为包鹭宾、游国恩、方步瀛、高庆赐、傅懋绩、杨潜斋、石声淮、李何林、胡雪等塑像,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恽代英、何伟(霍恒德)、潘梓年、熊十力、冯友兰、韦卓民、詹剑锋、高原、陶军、李会滨等塑像,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为万国权等塑像,教育学院为陈时、余家菊、陈启天、黄溥、刘介愚、刘若曾等塑像,心理学院为朱希亮、胡毅等塑像,外国语学院为薛诚之等塑像,音乐学院为光未然等塑像,美术学院为杨立光等塑像,物理和科学技术学院为桂质廷、卞彭、应崇福、刘连寿等塑像,数学和统计学学院为李修睦等塑像,生命科学学院为李宗池等塑像,化学学院为张景龄等塑像,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梁希杰等塑像,信息管理学院为韦棣华、沈祖荣、胡庆生等塑像,分别置于各院系所的大门处或其他合适地方。

  再次,为知名校友塑半身像,分置于学校合适地方。

  最后,参考哥伦比亚大学中心行政主楼前矗立“智慧女神”像、哲学系楼前矗立罗丹“思想者”塑像、数学系楼或物理系楼前矗立抽象物体的做法,塑造一尊或数尊能体现华大精神的人物形象或其他形象(包括抽象地反映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有关形象),置于学校核心地带或重要地带(如博雅广场、桂园广场、新图书馆广场、杜鹃广场、佑铭体育馆前广场等),作为全校地标物。

  六倡造湖。最美的大学都是有山有水的大学,华中师大坐落在桂子山上、元宝山旁、南湖之滨。30年前主校区与南湖校区几乎是联在一起的,中间只有一条羊肠小路,可谓是得天独厚,有山有水。随着后来雄楚大道的开辟与兴旺,南湖与主校区被越来越宽的雄楚大道所阻隔,山水之景不再复现。而南湖景致虽美,但远离主校区,其出入性、可视性不强。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借鉴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校的作法,人工造湖。比较下来,目前校内最合适的地方,就是在现元宝山下、园林科与公共管理学院之间的空旷地带(小训练场)造个人工湖,名曰“小南湖”,以与一路之隔的大南湖所区别。也可称“桂元湖”(或“元桂湖”),意为桂子山与元宝山之间的湖,与旁边的元宝山交相辉映。沿元宝山湖边兴建步道、座椅、凉亭、小塔,配以四周郁郁葱葱的茂密林木,登山观景,泛舟湖上,自成一道独有的校园美景。而且该处为校内用地,容易协商相关单位,开发成本不大,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而且,武昌首义元勋、中国历史上唯一两任总统黎元洪墓地也在附近不远,也可对之整体规划与开发。其他地方也可视情人造绿地、绿景、小道等,形成新的景致。

  七谈刻石。即将体现学校精神的校训和华大名人名言刻在巨石上,置于学校的有关地方,随时提醒师生,形成有益的文化环境教育。目前已有成功做法,还可继续精心设计,做得更好。

  八说挂像。即为华中师大及其前身不同时期的名人挂像立传。

  可給历史上的每位校领导拍摄、印制大幅照片,并悬挂在逸夫会议中心一、二楼的墙壁上,以示纪念。

  还可给历史上为学校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师生和校友,拍摄大幅照片,并悬挂在各相关院系所的墙壁上,以示纪念。

  有计划的为他们撰写传记、报道等,予以宣传表彰。

  九提授奖。建立学校最高荣誉制度,为服务学校多年,有重大贡献和影响、年满85岁以上的知名教授,设置专门奖项,如“华大资深教授奖”“文华资深教授奖”等,或推选杰出校友,如“百年华大杰出校友”,在校庆大会上颁奖任命,予以表彰,以示尊重。每年推选“年度华大杰出校友”,并与学校当年毕业生典礼结合,形成传统,效果更佳。

  十说制物。设计制作校徽、吉祥物和各种纪念物品。如,制作精美的校徽,送给每位参加校庆的校友。参考普林斯顿大学吉祥物老虎、哥伦比亚大学吉祥物狮子的作法,设计制作华大的吉祥物(如龙凤、“华华”“桂桂”等)。制作纪念笔、水杯、杯垫、钥匙扣、相框、印章、眼镜框、小挂钩、发夹、手机壳、手工小挂饰、纪念币、校服、纪念挂毯等上面印有华大校徽的各种纪念物品。

  最后谈组织活动。

  借鉴普林斯顿大学作法,开展年度校友聚会(每月7至8月之间的第一个周末)、年度校友游行(按届轮流举行,同前时间)、校友—教职员论坛等活动。

  大学文化与校庆具象化的具体实施

  以上所有的命楼、设院、建馆、立碑、塑像、造湖、刻石、挂像、授奖、制物、组织活动等,均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校庆办公室的具体负责下,分工负责,各尽其能。先由各相关单位提出初步方案(如规划办提出总体规划,规划办、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等部门提出命名、设院、建馆、立碑、塑像、刻石、立传等具体方案,美术学院等负责塑像,音乐学院编谱校歌,规划办、园林科等提出造景方案,校友办等提出组织活动方案,等等),尽快在校报和相关媒体上,并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开听取全校师生乃至校友们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意见,再由学校统筹决定,分布实施。

  具体说,七月上旬提出方案,听取意见,七月下旬汇总后,开始启动实施,大干3个月,10月校庆前后,初见成效,以迎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