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周洪宇代表: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控制、化解、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职责。

  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然而,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能完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如何适应新的要求,更好地加强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工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  周洪宇: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都很强的改革任务,既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救援体系,又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治救援、事后恢复、物资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设计,既要强化体系建设,又要着力从制度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管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科学研判疫情形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战略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请谈谈您的建议。  周洪宇:我建议,其一,顶层设计。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以真正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  其二,管理体系。我国关于公共卫生权力行使大致可分为行政权力(国家卫健委系统)、专业权力(国家疾控中心系统)、市场权力(医卫界企业等)、社会权力(医卫界专业学会、协会和公众参与的监督系统)等四个方面。此次疫情主要暴露出来国家疾控中心地位不高、作用不彰等问题。因此,建议将其升格为正部级或副部级的国家疾控中心(研究院),属于公益一类、由国家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从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直至县乡都有组织机构。

  其三,基层卫生服务建设。优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基本原则,在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区域提高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对已有的村级卫生室进行合理整合,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新增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应向基层倾斜,同时建立大医院支持基层医院的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提升老百姓在基层医院就医的信心。

  其四,经费投入。建议通过调整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确保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物资和经费。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础建设和设施配置,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物资专项储备,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能力,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在实物储备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

  其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技术在疫情应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一方面,加快完善重大疫情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通过云采集、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支撑,跨部门跨区域整合数据资源,完善联动协作平台机制,提高数据库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充分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做好疫情趋势科学研判,驱动应急决策智能化。另一方面,抓好科学研究系统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保障。全面提高检验、检测及科研能力,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监督、预防医学研究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实验技术支持。  其七,建立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依靠政府统筹协调和社会各方参与配合,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运转。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市民群众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在公共卫生特别是疫情防控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专业性学术组织、医卫界学会、协会的专业社群力量作用,以及非专业的社会大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