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 斌 |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湖北民众的社会心态及对策建议



  佐     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

 

  【报告要点】此次重大疫情不仅对当前民众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也将对疫情结束后民众的社会心态产生巨大影响。湖北特别是武汉民众在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对党和政府怨恨、干群矛盾冲突、放松补偿心态、群体心理创伤与精神卫生问题凸显、批评反思热潮等社会心理状况。

  重大灾难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会持续到灾难结束后的数月和数年。当前,民众心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变化起伏波动,普遍出现紧张焦虑、恐慌怨恨、无助无奈等心理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个体与群体应激反应,也是需要疏导与引导的社会心态。高强度长期性的负性心态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也会演化为疫情结束后的心理与行为前奏,成为湖北省及我国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在当期认识和疏导个体层面的消极心理,也需要分析预测疫情结束后的负性社会群体心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一、疫情过后,湖北要高度重视的社会心理与群体行为问题

  可以预见,抗疫战争的胜利,必将鼓舞全体湖北人和中国人的士气和力量,引发民众对生命健康与环境安全的持续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敬意、对应对疫灾举国体制的心理认同等积极社会心态。然而,此次疫情特别大,武汉和湖北作为重灾区损失惨重,患病人数众,死亡人数多;疫情初期政府和民众的防疫意识和经验不足,早期应对存在一定失误;疫情时期的舆论风暴,大量医护人员感染和牺牲等情况,使得这次疫情结束之后,民众的社会心态不可能很快平复,预计有一些强烈的消极社会心态和行为。

  1.部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怨恨不满可能出现一个爆发期。疫情时期,由于信息不够及时透明,政府应对存在不足,捐助管理不当、客观上死亡人数和波及家庭数量巨大,人们对于武汉、湖北各级党和政府乃至对中央的怨恨不满因为集中注意于共同抗疫而被压抑或分散了;疫情控制与结束之后,人们的社会不满怨恨情绪会集中爆发并泛化持续1-3个月。特别是疫情中失去家人亲人同事好友的人群,数量庞大会超过2万人(按照死亡人数的10倍来测算),他们的这种怨恨需要较长时间加以消解。

  2.疫情时期发挥作用的硬性强制措施、高压力状态在疫情结束后可能引发干群矛盾。民众的低社会信任增加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居民的顺从服从心理在疫情结束后部分人群会有逆反心理,社会矛盾会时有发生。目前疫情中少数工作人员的简单粗暴与过度行为,也为疫情结束的干群矛盾埋下一定阴影。

  3.高强度长时间抗疫之后民众会存在一定的放松与补偿心态。从2020元月初以来,特别是武汉2月23日和湖北省各地陆续封城隔离以来,民众在家里、隔离点、医院等隔离时间长甚至反复隔离,疫情结束后绝大多数干部和民众都必然有“送了一口气”的感受,会有“歇一口气”的放松心理和放纵行为,疫情时期的损失会通过一定途径适当逐步“补回来”。

  4.疫情直接受灾民众与相关人群的心理痛苦会更加凸显。这次疫情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死亡人数多,牵涉家庭多,丧失亲人家庭心理与精神问题很快显现,亲友熟人相关人员心理悲伤持续;医护人员和其他一线抗疫人员的创伤性应激综合征会较长时间存在,社区和单位对于这类特殊人群的日常心理支持是一个要直接面临的问题。

  5.社会各界对于瘟疫、防疫和抗疫的反思会持续。既有建设性的批评,也会有很多情绪发泄和“问题导向”的狭隘思考和舆论舆情热点,加剧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二、湖北省做好后疫情时期社会心态引导与建设的建议

  一般而言,疫情结束初期,消极社会心态的滋生蔓延速度以及影响程度都要远远大于积极的社会心态,对社会生活的恢复存在不可忽视的冲击破坏影响,且多数情况下消极心态并不会主动自动向积极心态转变,这就需要提前预判,做好分析引导方案,及时化解社会心理风险,予以有力干预和解决。

  1.按照稳妥真实原则,第一时间宣布疫情结束。不同地区依据疫情消除情况,宣布结束时间可以不同,依据城市管理特点,建议先以地级市(区)为单位宣布,再有省级、国务院宣布。疫情结束为民众的负性心理消除了危险源,宣布结束给民众一个心理分割点。

  2.启动疫后民生工程,从疫情时期“办大事”迅速转换到“办好事”。疫情时期办大事的刚性举措缺乏情感关怀并引发社会抱怨,政府职能部门应当特别悉心地去研究和推出各种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举措,不必是轰轰烈烈的大工程,应该更多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小行动和小举措,切实解决好民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如减税降费、人性化解决因隔离期人们的“过时”“过期”“欠费”、报销等证照审验等;解决小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后顾之忧。

  3.表彰先进,树立模范,开展学习抗疫先进典型的教育活动。对于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各类战斗人员、共产党员、社区工作者、普通居民等先进人物和单位进行表彰。特别是要大力表彰一线医护人员,褒奖牺牲的医生护士和一线英模,结合“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开展学习抗疫英雄模范的教育实践活动。

  4.实施疫情防控“决算”专项工作,及时全面公开疫情事实和数据。 对于疫情时期数据无法及时汇总以及抗疫工作需要没有公开的信息,要实施“疫情防控专项信息公开制度”,公开之前做好科学核算汇总。特别是针对人们群众在疫情时期关注的问题,如对慈善机构的物资、资金及使用用途,进行专项公开。

  5.在湖北全省实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构建心理健康援助与服务、社会群体治理的疫后模式,引导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目前,宜昌市为湖北省唯一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建议疫情结束后,湖北全省参照国家试点方案开展社会心理服体系建设试点,组建各级专业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做好各类人群的心理援助和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态建设工作。

  6.拓宽和疏通民众诉求渠道, 及时化解矛盾。 在疫后社会恢复中,灾区民众面临众多困难,不同利益主体诉求各不相同,除了民众通过政府信访工作部门表达利益诉求之外,要拓宽渠道,完善诉求机制,基层政府信访、民政、纪检等相关部门和社区、单位要紧密配合,关注群众热点难点,有效构建民众反映问题的平台路径,不推脱拖延,早发现早解决,发挥好基层综治中心和网格员功能;新闻媒体也要做好舆论监督和为民解困服务作用。

  7.强化并完善社区管理,发挥社区疫后建设和心理引导的中心作用。社区是我国居民生活日常生活的场域,在这次防控战役中,医疗场所是一个战场,社区是另外一个战场。疫后,要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各类人群的纽带与聚集功能,重视发挥社区的群体心理疏导、心理联系与援助的功能。要鼓励和规范构建各类社区“朋友群”,根据工作对象、困难问题、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专项任务等组群建群,规范管理群,形成社区各种特色群体有序互动的良好“社会生态圈”。

  8.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一批是失职犯错人员。对于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失职渎职、不尽责不作为乱作为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尽快调查处理追责,公开查处意见,赢得民心。

  9.准确把握民众思想与心理动态,持续强化新闻舆论主导影响。湖北省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政府智库、专业团体等要做好疫情后社情民意的调查分析工作,设立专项或委托专门社会心理机构开展社会心态调研,新闻媒体针对社情民意开展引导,发挥好权威媒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