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存 | “双减”政策下,家长最关心的学生如何应对“中高考”有答案了…



  1.压力就像射箭一样,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太小,我们的箭就射不远,如果压力太大,就有可能把弓舷拉断。因此,我们反对的负担是过重的,超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身心承受能力的负担。

  2.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家长。

  3.需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家长更深刻认识到:知识、分数、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只是教育的局部,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本身和教育的灵魂和真谛。

  为进一步落实落地“双减”政策,深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会议精神。近日,省教育厅新媒体围绕师生家长关心关切的问题,邀请河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存给予方向性指导。

 

  对话王振存

  王振存,河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教育厅提问:教师是“双减”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推动者,不少教师觉得增加了许多压力和负担,那么如何协调“双减”和教师减负之间的关系?

  王振存解答:协调好“双减”和教师减负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首先明确什么是负担?什么情况下才能构成负担?我们究竟反对的是什么样的负担?负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负担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比较强、喜欢挑战的同学可能根本不构成负担,对于不喜欢学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高的孩子可能正常的学习任务就成为了负担。因此,负担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可见,负担是个度的概念,不是没有负担就好,适当的负担会让我们有适度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就像射箭一样,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太小,我们的箭就射不远,如果压力太大,就有可能把弓舷拉断。因此,我们反对的负担是过重的,超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身心承受能力的负担,重复、机械训练的无法激发学生更大兴趣和更强烈求知欲的负担,无意义、无法更好服务孩子身心发展、心智成长、素质提升的负担。

  “双减”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教育观念、认知能力、专业化程度、教育智慧、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应有更深刻的理解、领悟和践行。好的教育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润物无声、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是站在孩子一生高度看教育,做影响孩子一生、关切精神灵魂信仰高度、关涉孩子一生幸福,并为其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人生更加出彩、能够自由地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当我们的老师认识到这些,就会更好地协调“双减”和自身减负之间的关系。

  河南省教育厅提问:学科类的科目学习备受师生家长的重视,不少家长以传统观念持续对学生加压。那么学校该如何正面引导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做好家校协同育人?

  王振存解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之度外。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全社会要共担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家庭、家长。

  我们一方面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肩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教育好孩子就是为国家做贡献,教育好孩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同时,还应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它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不能仅凭经验,还应遵循规律,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规律。

  需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家长更深刻认识到:知识、分数、升学率固然重要,但只是教育的局部,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本身和教育的灵魂和真谛,当我们以局部代替整体、以表象代替本质去过分追逐的话,就会导致家长、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异化、短视和功利,特别是造成我们家长和整个社会的焦虑,就无法培养出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学子。

  因此,我们的家长包括整个社会都应该认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凌节而施;教育是灵魂的转向,我们需要关注知识分数,更应关怀精神、意义、价值、信仰等,需要更加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让我们的孩子更有爱、责任与希望。我们的教育研究除了关注具体深入的研究,更应关注关乎整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国民教育生态体系的谋划和构建。我们的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更应整体性、战略性、前瞻性规划、高质量实施,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合力,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育责任。

  河南省教育厅提问:有家长焦虑,自己家孩子学习成绩本来就处于中等水平,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成绩应对“中高考”?家长有培训需求怎么办?

  王振存解答: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学生应明确自己是自我发展的第一主体和第一责任人。

  第一,认清发展形势,结合自身实际,确立适合自己、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就会迷茫,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要让我们的孩子认真思考一年后、五年后、十年二十年后甚至一生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时时提醒激励自己。

  第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学习习惯,学会韧性地坚持。习惯决定命运。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人生是个长跑,不在乎你一开始跑多快,而在于你围绕一个正确的目标坚持多久,笑到最后,笑的最好。

  第三,把一生只做一件大事和努力做好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结合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最聪明和最愚笨的人,都是极少数,大部分是平凡的大多数,为什么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人,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足够的勤奋,一生的坚持,能够慎终如始一生围绕一个奋斗目标,做好生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

  尊重一个人最根本的是尊重他的发展。家长有培训需求、成长发展需要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作为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的供给,加强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引导,积极开设家长学校,提供更优质的家庭教育。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培训师的培训,为家庭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开展提供优秀师资。作为高等学校,应积极开设家庭教育相关学科、专业、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开设家长学校,形成家庭学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和教育合力。作为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家庭教育的研究,为家长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专业指导。加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家庭教育开展和家长素质提升,形成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育人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