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
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中,免费教育的阳光正逐渐洒向更广阔的领域,润泽着无数家庭。就在今年 7 月 2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学前教育,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绘制了清晰的行动蓝图。会议着重指出,此举紧密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福祉,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是一项实打实的惠民工程。
会议明确要求,各地需迅速将工作方案细化,依照分担比例落实好补助资金,确保按时且足额拨付到位。同时,要强化动态监测评估,科学核算办园成本,兼顾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的补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做好政策衔接与兜底保障。此外,还需综合考量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等因素,秉持保基本、保普惠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全方位提升办园质量水平。并且,严格落实学前教育监督管理责任,规范办园行为,切实守护好每一位在园儿童的身心健康。
其实,学前教育迈向免费的征程并非一蹴而就,早已有诸多迹象可循。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2024 年 1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正式通过,其中明确提出 “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到了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 – 2035 年)》同样强调 “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的表述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下,我国学前教育已打下坚实的普惠根基,2024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25.33 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 22.10 万所,占比高达 87.26%;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 3583.99 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2.00% 。
回溯过往,在免费教育政策的推动历程中,有这样一群人始终站在前沿,积极发声、努力推动。2020 年,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全国,受疫情防控影响,原本每年 3 月初召开的全国 “两会” 延迟至当年 5 月 21 日至 28 日举行。在这场特殊的 “两会” 召开前夕,5 月 16 日,一场凝聚教育界智慧的线上会议 ——“长江教育论坛” 如期而至。
此次论坛由长江教育研究院牵头,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云端相聚。会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也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的周洪宇,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发布了 “2020 年中国教育十大政策建议”。在这份沉甸甸的建议中,“实施学前教育免费” 这一主张尤为引人注目。
这一建议一经提出,便收获了与会 “两会” 代表委员的热烈响应,教育界专家学者也纷纷表示支持。它不仅为国家学前教育免费相关决策提供了扎实的政策咨询和科学依据,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学前教育免费的进程。
而这并非周洪宇院长首次为免费教育建言献策。时间拉回 2003 年 3 月,彼时还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大胆提出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 的建议。两年后的 2005 年 3 月,这一建议被中央采纳,并写入当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惠及万千家庭的重要政策。
从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地,到为学前教育免费建言献策,周洪宇院长的每一次发声,都紧扣时代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这背后,是长江教育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始终坚守的使命 —— 在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积极发挥咨政建言作用,用专业力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深耕与推动,让更多教育惠民的蓝图逐步变为现实,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如今,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学前教育免费的进程正稳步向前,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学前教育免费将惠及更多家庭,为孩子们的成长筑牢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下,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教育政策建议书(2020年版)
01.十大教育政策建议
建议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 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注重体育健康,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议二: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并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建议三: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建议四:实施“学分银行”等个人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建议五:健全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突出课堂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主渠道阵地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督导机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建议六: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建立长三角教育创新带,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提高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建议七: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公立中小学教师特殊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制度,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1-2025年)》,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议八:完善教育投入长效机制,建立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财政拨款机制,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划分省域内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建议九:探索“互联网+”教育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技术环境。
建议十: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依法保障学校自主办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02.十三个行动计划工程
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实施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启动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实施学前一年免费行动计划,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尤其是弱势儿童平等地获得学前教育机会。
实施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行动计划,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总目标相契合。
启动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计划,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双一流”深入推进工程,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实施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惠及每个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
实施相对贫困学生资助计划,建立解决学生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实施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计划,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