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 | 在地经验,全球视野——评介《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



  适值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30年之际,夜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有感这正是为陶公的教育理想献上的一瓣心香。该套丛书共八卷本计400余万字,分别由刘来兵、鲍成中、宋俊骥、于洋等数位博士整理、翻译、编撰而成,搜集了近百年来海内外200余位知名学者的陶研代表作,其时间跨度之长、空间范围之广、资料筛选之全面,恐怕是陶行知研究史上空前绝后的了,真可谓是一部融资料性、工具性和前沿性为一体的传世佳作。总体观之,本套丛书体现出以下三个特色:

  一、资料搜集全面

  陶行知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百年来教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文学研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涉猎其中的学者数千人,遍布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所以,资料搜集的全面性成为了本套丛书编撰的重难点。为此,周洪宇教授从历史的纵向深度和传播的横向广度两个角度出发,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将百年来陶行知研究的相关资料一网打尽。

  从历史的纵向深度来说,陶行知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北京大学学生缪金源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的《读陶知行先生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在随后的时间里,陶行知研究经历了启蒙期、发展期、争鸣期、全盛期等数个阶段,各类学者纷纷参与其中。如陶行知与著名学者尚仲衣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展开的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争论,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人口统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大争鸣;再如陶行知去世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共及民主党派对其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及人口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一度将陶行知研究推上了高峰;又如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全国学术界尤其是教育界绝大多数学者都参与了对陶行知思想的深度研究,一时间陶行知研究成为当时的显学。陶行知研究从历史深处走来,迄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涉猎的相关学者众多,故而从历史纵向深度挖掘方面,本书资料搜集的全面性相当难得。

  在传播的横向广度来看,陶行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影响巨大。在陶行知去世之后,美国著名学者杜威、克伯屈、费正清等人在美组织了追悼会,极大的扩大了陶行知在海外的影响力。哈佛大学著名汉学家孔飞力在1959年发表了《陶行知:一位教育改革家(1891-1946)》首度向西方社会详尽的介绍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西方社会开始重视陶行知的研究。在日本,斋藤秋男、牧野笃鉴于战后日本重建过程中冀图摆脱美国影响的原因,充分考察研究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将其与日本国内的教育发展相融合,试图为战后日本教育找到一条发展新路。除了日、美等国外,陶行知思想还在德国、法国、韩国、东南亚等国均有传播,体现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极大的传播力与普适性,但同样也为本套丛书搜集编撰提供了难度。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本书最大程度上搜集了海外地区的陶行知研究论文并翻译编撰在册,实属不易。

  二、分类比例得当

  陶行知研究历时久远,研究者众多,如不能有效把握人物及代表文章的遴选,本套丛书将会比例严重失衡。对此,本书主编周洪宇教授对丛书编撰做了宏观上的整体分配,将丛书共分为八卷,重点着眼于中国学者研究部分,遴选代表学者的代表作品,以名人、名作为选取对象。

  第一到三卷(中国卷)是本套丛书的重要部分。第一卷以收录与陶行知共事或生活过的亲友文章为主,这一类文章多以回忆纪念居多,属于陶行知研究最原始的资料,极具有代表性。这其中,又有陶门弟子完成的写实体回忆,也有陶氏去世后的纪念体文章,更有早期的理论体研究。第二、三卷(中国卷)则从国内近3000位的陶研学者中选取了70余位有代表性的学者论文,真实反映了在各个时段中陶行知研究的不同情形,这既有反右时期的猛烈批判,也有改革开放后的赞颂推崇;既有理论学术研究,也有实践操作反思。第四卷(香港卷)主要有两类风格,即前期的中华业余学校学生的回忆和后期的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中心的学术性研究,重点突出了香港学者在不同文化、宗教视角下的研究成果。第五卷(台湾卷)展现出了台湾地区学者在解除党禁之后陶行知研究的特色,即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准的学者将陶行知研究的专题特色迅速做强,并与台湾的教育实践密切联系。第六卷(日韩卷)通过翻译现有的日韩等地文献,展示了日韩两国及东南亚地区对陶行知研究的成果,特别是重点突出了战后日本在陶行知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七卷(美加卷)翻译了大量的美国、加拿大的陶行知研究文献,这其中既有费正清、孔飞力等大家之作,也有姚渝生等一批新生代学者的成果,显示出北美地区在这一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功底。第八卷(欧洲卷)翻译整理了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多个国家的陶行知研究论文,展现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球影响力。

  八卷丛书,涉及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上千名学者成果,其文章斟酌遴选、体例编排涉及需要作者颇费心思,而周洪宇教授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的展现出全球陶研学者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了他在陶行知研究领域的精湛功底。

  三、导读提炼精湛

  本套丛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各分卷编辑在每位学者文章之前加上了数百字的文章导读,其中包括对文章作者个人情况、学术背景、写作本文的背景及文章产生的社会反响、文章的核心思想等等。导读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本书作为工具书翻阅的难题。在本套丛书中,有不少作者的代表作篇幅极长,如陶行知研究的泰斗级人物章开沅与唐文权的代表作品《平凡的神圣——陶行知》、陶研专家周洪宇的《开拓与创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德国学者黄冬的《陶行知与莱希维恩——两个改革教育家之比较》、香港学者何荣汉的《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等等。这些代表作篇幅极长,倘若没有导读的帮助,读者将会在长篇累牍中难以提取到作者的核心观念。因此,在辅助读者阅读的出发点上,本卷丛书的各卷主编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为每篇作品撰写了500-1000字不等的导读。纵观全书,由于各位主编均是陶研专家,对作品思想把握到位,所以导读提炼也极为精湛,以客观中立为学术原则,不掺杂主观思想,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原始自然的作品纲要。

  简而言之,本套丛书充分展现了陶行知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其成功出版不仅有助于当前深入拓展陶行知研究的领域,帮助国内外相关学者了解学术研究动态,而且还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陶行知在国际上的崇高地位和声誉,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坚定我们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决心。正如主编周洪宇教授所说,“只有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本土生成的宝贵教育资源,注重开放性,加强国际交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