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思考

周洪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实践中,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着眼民族复兴伟大梦想, 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一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根本问题, 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指南。

  一、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世界教育发展面临新格局

  近年来,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地区冲突不断升级, 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迭出,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 世界经济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化进程、科技与产业、全球治理、世界秩序等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面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机遇和挑战的内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也是可以确定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 需要深入研判, 审慎把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教育发展面临新任务、新要求

  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有两个: 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是主要任务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九大以后, 中国教育同样也进入了新时代, 主要标志有两个: 其一, 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党的十九大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的新目标, 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 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其二, 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

  (三) 中国教育改革面临新问题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并写入新修订的党章和宪法, 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 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接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教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二个强国” 战略目标之一。

  1.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2020年, 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 入园儿童1791.40万人, 在园幼儿4 818.26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2013年, 世界高收入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1%, 而经合组织(OECD)达到94.4%。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偏低。2020年, 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 96%,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2.5%。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及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 全国高中阶段共有学校2.44万所, 招生1504.00万人, 在校生4127.80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偏低, 位于发达国家中等偏下行列。

  2020年, 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4%, 远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即将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 截至2014年, 全球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 其中加拿大为56%, 法国为64. 39%, 德国为65.47%, 意大利为63.46%, 日本为62.41%, 韩国更是高达89%。同时, 还有10余个中高收入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超过50%。例如, 泰国(51.4%)、哈萨克斯坦(55.5%)、匈牙利(59. 63%)、阿根廷(80.31%)、白俄罗斯(91.45%)。可见, 与发达国家相比,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位于发达国家中等偏下水平。“十三五” 以来, 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但是,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 但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 要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此, 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 规划提出“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 的目标。其中, 涉及教育脱贫攻坚、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和缩小教育差距等三项具体目标。例如: 针对城乡差距, “十三五” 以来,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截至2018年, 中央财政投入1300多亿元, 地方投入2500多亿元,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 针对地区差距, 以县域均衡为重点,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2018年底, 有92.7%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16个省份整体通过国家认定, 全国已有2717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到2019年底, 又有7个省份69个县通过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针对校际差距, 我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全国30.96万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 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 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76%。

  3. 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但与发展高质量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是生师比和教师学历程度。“十三五” 期间, 我国学前教育生师比持续下降,2015年生师比为18.13∶1,2018年则是18.03 ∶ 1,下降了1个百分点; 小学生师比不断降低, 从2015年的17.1 ∶ 1下降到2018 年的16.97:1,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通小学生师比标准, 但与经合组织国家(12.04:1)和高收入国家(7.71∶1)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普通高中生师比不断降低, 从2015年的15.12 ∶1下降到2018年的13.10 ∶1,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生师比标准, 但与经合组织和高收入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十三五” 以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截至2018年, 我国“宽带网络校校通” 发展迅速, 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十二五” 末的85%上升到90%以上、多媒体教室拥有率从77%增加到83%; “优质资源班班通” 不断普及深化, “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 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正在形成;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跨越式发展;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初具规模;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但是, 我国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短板,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 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4. 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加大, 但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

  “十三五” 期间, 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2016年首次超过3万亿元, 达到3.14万亿元, 2017年达到3.42万亿元, 2018 年达到3.69万亿元, 2020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超过4%,2015年的比例为4.13%, 2018年的比例为4.11%。这是自2012年首次超过4%以来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 4%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是,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英国等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4.8%, 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泰国和突尼斯等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值为5.6%。

  5.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但与发达国家及教育强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综合推算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到2020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接近11年, 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但2013年, 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27年, 与美国相比我国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到2020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25%,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接近2亿。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相比, 我国15~24岁青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在2010年就超过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分别将于2020年和2025年超过美国; 15~24岁人口中受过中学及以上水平教育的人口比例自2000年以来, 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就具有明显优势, 和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我们人才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但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6. 依法治教取得重大成果, 但教育法治建设进程亟待进一步加速

  “十三五” 以来, 我国开始对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6部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同时准备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5部法律, 一般称之为“六修五立”。目前,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进行了修订, 《家庭教育法》已提交审议, 有望通过。《学前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正在推进, 《教师法》《学位条例》(《学位法》) 也有望明年提交审议, 其他立法修法任务完成尚需时日。截至目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提出的“六修五立” 任务尚有部分未完成, 教育法治建设步伐亟待加快推进。

  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 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最新论述, 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指南, 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从所讲的内容来看, 可以说是一次最新、最为全面也是最为深刻的论述, 是借9月10日庆祝教师节这么一个重要时机和场合, 将他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教育工作的整体思考, 首次最为全面、系统地表述出来。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第一次将诸多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纳入议程, 并给予积极回应, 而且明确表示政府有关部门要对老百姓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加以认真研究与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是这一系列思考的结晶与集大成。从某种意义上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16个方面对教育工作做出了新的论述, 如: 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的重大命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提出了教育的5个工作目标, 即“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这5个目标都与人有关,但有从集体、国家与民族需要谈人心、人力、人才和人民, 也有从个体发展谈人格完善, 这就比过去的更全面、更完善了。在教育方针上,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第一次将教育提升到“党之大计” 的高度来讲, 强调新时代必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这也是一个新的重要论断; 在谈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时, 还首次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种认识与理解, 很有高度, 很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做了新的概括与总结, 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工作的“九个坚持论”, 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他强调, “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方面, 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 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 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这体现了他的战略思维和教育战略论。

  ( 一) 从战略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富有思想高度

  1.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作出了新部署, 明确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深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政军民学, 东西南北中, 党是领导一切的。” 党的领导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政治优势, 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

  2018年5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 古今中外, 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最重要的就是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

  3.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总而言之,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 实际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党所领导的一切工作中, 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二) 从时代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富有思想深度

  1. 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际竞争格局和国家发展大势, 阐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论断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宏伟目标, 是对新时代教育地位和使命的最新理论定位和重大思想创新。

  2.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2014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累不足, 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总体条件还不是很理想, 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不高, 办学条件标准不高, 教育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 要“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3.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说: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四有” 标准, 还提出了四个“引路人”。

  (三) 从民生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富有思想温度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既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体现出深刻的为民情怀,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要以人民满意为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 促进教育公平

  2016年9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明确提出“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 深刻论述了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 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四) 从文化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富有思想厚度

  1.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 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 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

  2.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3.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 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 他还强调,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踏踏实实修好品德, 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五) 从国际角度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富有思想广度

  新时代要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 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在新时代, 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肩负着重大使命, 中国教育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深入推进学校教育的深度合作和人文交流。

  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的时代篇章,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 展现出战略高度、时代深度、民生温度、文化厚度、国际广度,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界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 作为教育工作的统领, 我认为这几项工作需要尽快展开。

  首先, 要认真学习、领会、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最新论述。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一批研究文章, 从理论上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精准解读, 在重要学术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出来。

  其次, 要通过这种理论与政策解读, 对全社会, 尤其是对广大的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进行引导, 让他们体会和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性, 感受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并且体现与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

  再次, 要加强理论创新。学习阐释固然重要, 但是作为教育研究者不能仅停留在学习阐释层面, 还必须对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命题, 根据中国当今的教育实践, 根据中国眼下的现实国情, 根据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 进行理论创新。教育研究者不是现行观点与政策的简单阐释者, 其更大的责任与作用, 应该体现在理论创新上。要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结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提出一系列带有原创性的教育命题, 提出中国教育研究者自己的学术关键词, 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工作。

  此外, 要积极参与、指导教育改革实践。专业的教育研究者负有参与指导教育实践的责任。教育研究要力求“顶天立地”, 即一方面为国家教育决策服务, 另一方面为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指导。一线基层需要专业工作者, 那里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要努力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一线基层的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转化为一线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改革动力。

  来源 |《长江教育论丛》(2021年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