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分论坛(二)| 发挥龙头作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2023年11月26日下午,2023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暨第四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分论坛(二)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4层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发挥龙头作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分享了研究成果,并同与会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

(图:分论坛主持人秦惠民教授)

  秦惠民教授首先向各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欢迎。他指出,北外国际教育学院建院时间虽短但发展迅速,目前学院按照学校学科规划,优先发展比较教育,重点发展高等教育,做强职业教育,教育技术学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欢迎高等教育界同行指导学院工作。

(图:刘远杰副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在分论坛报告环节,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远杰,代表广西师范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杰远作了题为《学科发展力与大学变革》的报告。报告从学科发展力切入,指出学科发展力是一种学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文化力为基础、适应力为指向、学术力为核心、组织力为保障,是学科发展由理想之态转化为现实之态的必由之径,也是衡量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大学变革核心的内在动力。学科发展力作为大学的动力引擎、要素纲领和大学水平的评定核心,支撑着大学进步。报告强调,要推动和形成学科发展力对大学自身变革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根据学科发展的时代取向推动大学文化变革,不断派生新的学科,以新文化应对新发展;二是应对学科发展的科技挑战实现创造力变革,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和科学发展前沿,开创新的学科领域;三是优化学科资源配置进行大学体制变革,完善学科评价体系,建立学科动态管理体制。

(图:阎光才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阎光才作了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友好制度建构——本科教育的观念与制度变革》的报告。报告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不仅涉及教学问题,根本和关键在于校园文化与校园制度。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变革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时代,报告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比了内地、香港、美国高校的课时与教学内容。报告指出,理想的本科教育应更加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学应当将学生当作独立的“成人”看待,给予学生自主,以实现符合个体禀赋与兴趣专长的发展。然而,目前大学在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负担、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因此,报告指出高校要真正体现大学教育的个性化与差异性、考虑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应当拓展专业转换空间、调整必修与选修课程设置,开展跨学科项目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并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多轨道设计。

(图:刘晖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发展与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刘晖作了题为《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政府何为?》的报告。报告从地方政府为何助力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方政府担责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助力强国建设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报告指出,从系统论看,强国与强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得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管理主体;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合作能够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对比了中央与地方高校财政性经费、研发经费、授权专利等各项指标及各省毛入学率情况,并指出,几十年来地方政府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在响应国家“双一流”建设以及推动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继续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动能,地方政府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学科;加大立法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图:王洪才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原副院长,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原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评论原主编王洪才作了题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强国建设必由之路》的报告。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在于深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报告指出,创新是每个人的潜能,改变自己即为创新,为个人目标奋斗即为创业,应当破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狭隘化、片面化的认识。目前创新创业仍然停留在个别活动上,处于主流教育之外,尚未成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中小学教育的主题内容。报告强调,广泛开展教育教学革新是建设强校之本,科学人才评价体制建设是建立强师之本。鼓励创新创业应当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全社会应共同发起创新创业教育行动,学校应自觉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教育体系要适应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教学评价重心要从知识考试转向实践表现,广泛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设计。

(图:王振存教授作分论坛报告)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欧亚国际学院党委书记王振存作了题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指标与路径》的报告。报告指出,世界教育强国的建设经验包括:高度重视教育普及化,全力提升国民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和实施力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报告强调,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包括教育的本体之强、贡献之高与影响之大。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设计主要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可划分为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教育强国的关键指标包含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教育国际影响力五个维度。教育强国的实施路径包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力,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图:黄艳教授进行成果发布。)

  在成果发布环节,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黄艳就《中国省域与城市教育竞争力研究》图书作了成果发布,对研究主要内容进行阐析。研究基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年)和城市与竞争力数据库(2022年)等数据资料,引入CIPP模型作为构建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对中国31个省域展开评价研究,并对中国城市教育竞争力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域与城市教育竞争力发展水平均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增长;我国省域与城市教育竞争力发展水平呈现较为显著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与中部平缓发展的态势;非均衡发展状态具有逐步改善的趋势,西部省域与城市教育竞争力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减小。基于此,研究指出应当结合教育竞争力发展变化趋势,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家统筹协调,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地方优化要素条件组合,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实力。

(图:专家学者与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圆桌对话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围绕本科生课程数量多、部分课程难度高以及专业不匹配等问题,阎光才教授指出体系化的课程是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媒介,思维方式无法通过碎片化内容实现。学校应当推动课程向少而精变革,引导学生按照个人兴趣与未来职业倾向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拓展视野。首先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解决好,之后才涉及“怎么教”与“怎么学”。

  围绕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在省域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体现高校对社会的支撑力与贡献力,刘晖教授指出,大学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而非欲望,目前对大学功能存在泛化理解。大学应当与城市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城市发展中取得大学的提升。高校应当按照城市需求进行学科布局,政府应当通过立法促进产学融合,提升大学对城市的服务水平。

  围绕如何将个性化、差异化的学生发展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王洪才教授指出,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能力,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关注每位同学的个性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社会需求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习与实践以及个人兴趣相结合,应当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成就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实现自我成就,培养自我能力。

  围绕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助力教育强国相关成功案例的可复制性问题,刘晖教授指出该类建设经验存在可复制的可能。首先,除沿海地区外,在中西部地区也存在地方政府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卓有成效的案例。其次,地方政府的策划、远见、规划以及超前意识对于高校发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