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界关注了三件大事:一是全国教育大会,二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三是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这三件大事为教育现代化确立了方向和路径,特别对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提出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是从顶层设计,应用型、国际化、信息化和高质量五个方面出发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文 | 彭秀春
武汉工商学院董事长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的国家。2017年,全国各类高校2631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正在快速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教育内在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对高等教育变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形势下的民办教育发展历程及地位作用
党中央于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一次具有历史性、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大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三个重要节点”:一是到2022年,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二是到2035年,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前列的决胜期;三是到本世纪中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达成期。这是中国教育的“新三步走”战略。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战略平台,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引领力量。
如果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人才培养为本,那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则强调了本科教育是根。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召开,一个纲领性讲话,一个战略性意见和一组领跑计划,其阵势、成果、影响前所未有。正如宝生部长所指出的,“这次会议把握住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人民普遍的心理期盼,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基本方针、发展路径和重要举措,是可以写入教育史的会。”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分类管理、规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内涵发展时期。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政府对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都在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也标志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其中属于民办的为734所,占比28.3%。
1996 年底,全国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 21 所,在校学生 1.4 万人。2002 年,全国民办高等学校 133 所,在校学生 31.98 万人;全国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 1202 所,注册学生 140.35 万人。而到 2006 年,全国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 278 所,学校数目比 2002 年增长 109%。在校生达到了 133.8 万人。到2016年,全国民办高校 742所(含独立学院 266所),比2015年年增加8所;招生 181.83万人,比上年减少 2.16万人;在校生634.06万人,比上年增加 23.15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在校生 715人,本科在校生 391.52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 242.4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民办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来看,民办高等院校已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承担着教育强国的使命和责任,武汉工商学院便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员,致力于应用型高等教育现代化实践探索:顶层设计;应用型、国际化、信息化、高质量。
民办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首先就顶层设计而言。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公益性原则,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秉承应用型、多元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和“弘德博问 和谐拓新”的校训精神,坚持内涵发展,为办一所百年民办大学,为民办高教走向现代化而不断努力。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六会共治”,为学校科学管理提供保障。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学校重视党建工作,建立了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的“三人联席会议”酝酿磋商机制,校长和党委书记担任副董事长。学校中长期规划突出教育现代化,按照中国教育“新三步走”,学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突出教育现代化。2022战略转型,加快一流专业、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前列。2035形成标杆,博士点进行规划布局和申请建设。国际化,实现智慧校园建设,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更名大学,世纪中叶愿景达成,实现教育现代化,受人尊敬、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一条发展主线:应用型、国际化、信息化、高质量;一项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一个根本路径:以本为本,优化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深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一个发展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及社会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现代化服务。
第二,要开设应用型专业与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对接投资方集团产业,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改造老专业,设置新专业;新商科(互联网、大数据,工科、商科融合);新工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科、理科、商科融合);新文科(互联网、大数据,文科、商科融合);“产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构建应用性专业集群;稳步提升“工商”类专业,积极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工科学科专业,逐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专业集群。
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就业有实力、双创有实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构建应用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实施“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专业性质和特点,多种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课程共建,教材共编,教师共派,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融合,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1:依据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状况,实施“3+1”、实验班、订单班、行业学院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维驱动模型。明确了“双教融合、多元协同、三维驱动、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形成了“三维驱动、五化建设”的教育体系,构建了“双教合一,三段递进 ”的课程体系,搭建了“内外协同、优势互补”的双创平台,组建了“多元结构,全程服务”的指导团队,营造了“全程融入、全员参与、全力支持、全景熏陶”的文化生态。
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坚持引进、培养、使用相结合。围绕适应新型应用型大学“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要求。通过“双百计划”、“工商学者”、“教学名师”、“三育人”等,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应用能力突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创建三大工程:教师培育工程、人才聚集工程、能力建设工程
开创校企合作+应用科研+社会服务的体系。全方位多维度的校企合作: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研发核心技术;合作开展实习就业工作;合作发展双导师制;合作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平台资源;行业前沿、技术前沿,集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创建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以能力为导向,搭建“基础实践、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训、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育人”等五个平台,“贴近业界、教研一体、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建立了集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工程中心、国家级货运代理培训基地等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16个,学校建有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实习实训基地168个。共列举以下几个典型实例:
成立了“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2011计划)、湖北省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及湖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7个省级、9个校级应用型创新平台,学校师生着眼产业发展急需和应用技术前沿,依托平台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组织各类讲坛活动,构建教育现代化思想、理念,经验交流碰撞的平台。如中部金融讲坛、长江生态讲坛、弘德讲坛、博问讲坛、电子商务大讲坛等。
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环境保护与治理战略,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院士工作站。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位于湖北武汉,是一家专注于污水深度处理和废水资源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君集水处理研究院”为技术支撑,拥有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目前已获国家专利近百项。君集股份是全球粉末活性炭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应用技术的领导者,微生物水处理领域的先行者,工业废水处理专家,污水厂提标改造专家,印染废水处理专家,生态修复专家,石油废水处理专家。武汉工商学院和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共同开展应用科研,社会服务辐射全国,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广泛,如武汉阳逻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湖北省房县污水处理厂、重庆市梁滩河河道治理工程、山东东营区五千排水质提升工程、浙江嵊新污水处理厂提标项目、石家庄藁城区处理中心提标项目、浙江省岱山污水处理厂等。
君集水处理公司、工商学院共同研发出一种苯甲醛蒸馏防结焦剂新技术。该成果已在湖北省多家化工企业应用,效果良好,年产值达到100多万,为企业节约成本500万元,减少焦质排放1000吨左右。共同研发出一种助滤+粉末活性炭过滤器深度处理废水技术。该技术已在嵊新首创22.6万吨/天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中应用,采用该技术后,每年向受纳水体中可减少的BOD5、COD、NH3-N和磷酸盐排放量达550t、1620t、165t和27t。近3年新增销售额为16860万元,新增利润1033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至地表Ⅲ类(湖库)示范工程,汤逊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至地表Ⅲ类(湖库)标准1.5万/d示范工程,占地面积3.75亩,投资7290万。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认为,示范工程采用 “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大孔树脂脱氮”关键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总氮、总磷、氨氮等指标深度去除的难题。污水处理后,后直排汤逊湖,后排入长江,对于提高其自净能力和改善其现有水质有重要意义。核心技术: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大孔树脂脱氮。该技术被专家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家事易”生鲜快递。武汉工商学院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家事易生鲜电商购物平台和无人交付系统:低成本、高效率、新技术为一体的创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实现了农产品质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
集团投资成立上海弘矽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弘矽半导体主营方向是视觉图像处理芯片的研发和销售,针对市场领域主要有汽车电子、安防监控、智能装备等。湖北省网络社会会发展研究中心 :舆情直报点(向政府舆情监测机构报送了近9000篇舆情报告,49篇获中央领导人批示,2017年有5篇获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批示,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等。)
第三,要与国际接轨,实践国际化战略。中国要与世界理念同频共振,标准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秉承开放式、国际化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学资源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立新丝路国际学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63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校际通讯关系,开展2+2、2+3、4+0等项目,逐步开启双学位、本硕连读等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合作体系,建立产业行业+学院+学生的深度融合模式。
第四,要遵照国家信息化战略,打造信息化校园。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学校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实现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
建立智慧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平台建设,深化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如依靠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探索慕课、微课、智慧课堂、数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有效应用的模式,打造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学习平台。学校还把信息化应用延伸到校外,获得了包括“智慧城市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
第五,要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学校曾荣获以下荣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首批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首批列入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首批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首批拥有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首批获得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首批获得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并入选楚天学者讲座教授;首批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民办高校;首批获得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唯一获得中宣部舆情信息直报点;唯一获得湖北省青年英才计划项目。
先后涌现包括“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邓丽、 “毕业4年身价过亿的创业哥”罗群、“返乡创业、脱贫致富带头人”袁大鹏、“湖北百名青年创业榜样”朱钟琦、“创业达人”陈实、“从网游高手到网店老板”王采和、“专利王”董亚伦等一批创业典型。
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教师的科研创新选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立足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社会综合治理提供了技术与智力支撑。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公布了2018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武汉工商学院学校位居2018中国一流民办大学排行榜第1位、2018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第10位;近三年,学生在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00余项。学校的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中国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特色教育理念示范性学校”。
民办高校教育现代化的未来展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国家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教育内在发展的大逻辑和国家发展的大逻辑都对高等教育变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教育现代化任重而道远,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勇担重任。把创建高水平民办大学作为民办高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要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素质人才队伍流失问题,是制约民办高校教育现代化的瓶颈。要保证人才队伍,民办高校须在多方面有所提升:民办高校地位提升;教师地位提升;办学层次提升;待遇平台提升。部分民办高校已具应用型特色、已具备培养专业硕士的基本条件,希望政策支持。
二是办学经费问题,也是制约民办高校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希望政府在分类扶持政策完备度、可操作程度和扶持力度上,在民办高校发展基金设立、生均经费、科研项目、土地、税收等倾斜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让更多的民办高校为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多贡献。
现代化是中国百年之梦,而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先行奠基工程。学校董事会以坚强的战略定力,坚持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实践民办高校教育现代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2018年11月10日在“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所做演讲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