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发布了这些内容,你知道吗?



  3月3日,主题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第十一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长江教育研究院研制的《2018年十大教育关键词》,《中国教育指数2017》,《2018年教育政策建议书》等内容都在此论坛上进行了发布。

  看点一:2018年十大教育关键词

  “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是长江教育研究院在每年年初对当年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前瞻性分析与概括,是对本年度很可能成为新闻热词所作的预测。长江教育研究院的研究认为以下十个概念将成为2018年的教育关键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素质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探索建设标杆大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该报告从词语解释、形成背景、含义分析三方面对每一个关键词进行具体解读。

  0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词语解释:是指党和国家作出的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形成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进入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的首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02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词语解释:是指从教育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重点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其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缓解,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形成背景:2017 年 5 月 23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含义分析:《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内容所发布的意见,它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这份文件无疑是我国党和政府关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见,在未来数年甚至十年期内具有“纲领”意义,也是重要的工作指南。

  0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词语解释: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国民素质、人才支撑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从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新任务出发,从努力实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时代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出发,国家制定的一个从 2020 年至 2035 年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教育现代化 2035,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现代化 2035,也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 2035 中国教育的认识、理解、展望与期盼。

  形成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从2020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报告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

  含义分析:未来教育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面向 2035 年乃至 2050 年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将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教育要通过自身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 2035,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国民素质、人才支撑提出新要求出发,从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教育变革提出新任务出发,努力实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时代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

  04建设教育强国

  词语解释: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制度能力、培养贡献能力、国际竞争力强大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一般来说,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教育能力强国,而国家教育能力则指国家在一定的制度体系下,依据自己的权力与权威,通过制定教育政策与规划,组织推进教育战略与行动,实施自身教育职能,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意图、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它具体包括教育战略规划能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教育价值引领能力、教育发展调控能力、教育问题治理能力、教育改革创新能力、教育培养贡献能力、国际教育竞争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国家教育能力就是建设教育强国。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提升国家教育能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形成背景: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搞四个现代化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他在 1985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20 世纪 90 年代,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要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2010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思想,并强调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第一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必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2035 年,中国要进入教育强国之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人才和智力基础。2049年,中国要居于世界教育强国先进地位。

  05发展素质教育

  词语解释:是指发展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形成背景: 1993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 年 6 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006 年 9 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素质教育”。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 2018 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已写入中央文件很久,成为重要的教育政策,虽然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理解不一定相同,但是并不妨碍这项工作的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提“发展素质

教育”,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素质教育”已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发展素质教育”将成为新的热点。

  06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词语解释:是指为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城乡教育问题,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形成背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 22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在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 年 5 月 2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 24 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5 月 21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最新部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环节。2017 年 3 月,长江教育研究院曾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列入《2017 年度十大教育关键词》,我们认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将继续成为 2018 年的关键词之一。

  07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词语解释:是指国家要实现“幼有所育”,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保教质量有保障的学前教育的要求。

  形成背景:2010 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0 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2010 年 11 月 21 日,国务院以国发〔2010〕41 号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又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国十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它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2017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入园难”问题正在解决中,但仍然面临着普惠性资源不足、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保障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社会热点时有发生等问题。要实现“幼有所育”,不断扩大普惠性资源总量是关键,要从投入、师资、办园行为常态监测等方面着手,确保让每一个在园儿童接受专业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08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词语解释:是指整治培训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乱象,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系列举措。

  形成背景:据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8000 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 1037亿人次。但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问题。各类无序的教育培训班,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2018 年要出台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而不是教育秩序的干扰者”。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校外教育培训是在校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校外优势互补、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只有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整治校外培训乱象,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校内教育也要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校外教育培训的土壤。

  09探索建设标杆大学

  词语解释: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是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下,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能引导一流学科在解读中国实践、创立中国理论方面下功夫,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表率的大学。

  形成背景:2014 年北大校庆,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2017 年中央第十二轮巡视时,中央巡视组就曾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 4 所中管高校提出“成为巡视整改的标杆”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 2018 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认识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意义,“标杆大学”必须是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关键支撑引领作用的标志性大学,“标杆大学”是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或者说“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努力争当“标杆”。

  10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词语解释:是指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教育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荣誉感的措施和政策。

  形成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三个方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2017 年 11 月 20 日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重点的战略部署,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全面开启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征程,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热烈反响,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深感教育的春天来临了!

  含义分析:我们认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要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全力用心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才能为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这也是对长江教育研究院呼吁多年的《关于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的建议》政策建议的回应与吸收。

  看点二:2018年教育政策建议书

  《2018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根据五大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了总观点:国家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当前教育发展阶段,即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政策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同时作为教育政策基本核心价值取向;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三步走”战略,即“两基本,一进入”、“一总体,一基本,一进入”、“两全面,一居于”;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应该树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资于质量”的新的发展观。

  该建议书具体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注重正确的育人方向,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生创新,探索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改革的动力;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不同区域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保证教育整体优质均衡;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是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提升教育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是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教育;

  六是建立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教育投入结构,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经费使用机制,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七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九是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立法机制,为推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十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扶持第三方评估机构,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看点三:中国教育指数2017

  《中国教育指数2017》。该研究报告从规模、投入、质量、信息、公平、贡献、创新、创业、创造、健康、生态、法治等12个维度反映了2017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治理能力、改进效果以及发展水平。

  在前两年报告的的基础上,《中国教育指数2017》创造性地研制出教育“绿色指数”与教育“法治度”,力求全面反映国家和地方教育生态及其发展的健康水平、法治水平和科学持续性。

  根据《中国教育指数2017》显示,“中国教育指数2017”综合指数的全国均值为5.62,对比“中国教育指数2016”的5.47,继续有所进步。从其所辖的三大指数一级指标的测量结果来看,中国教育发展指数提升了0.14,中国教育创新指数提升了0.31,中国教育绿色指数提升了0.04。具体而言,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效果显著,尤其在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领域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教育指数2017”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北京、上海和江苏,其指数均高于7.00;指数处于6.00-7.00较高档位的还有广东、浙江、陕西、湖北和山东。与2016年相比,贵州、河北两地全国排名进步明显。上述教育综合治理的先进省份在各个维度上的发展都相对均衡。

  “中国教育指数2017:发展指数”提升幅度显著的有西藏、新疆、山西、河北和内蒙古,提升幅度较为显著的依次有江西、安徽、陕西、湖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四川。提升力分析显示: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生均教育投入增长和教育信息化是这些地区教育进步的主要归因。

  相较于2016年,“中国教育指数2017:创新指数”提升显著。从省域上来看,提升超过0.40的有河北、贵州、江苏、福建、海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这些地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少年科技创新以及ESI排名等项目上进步显著。“中国教育指数2017:绿色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教育综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生态较为健康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湖北。

  报告指出,从“中国教育指数2017”的测算结果及其比较分析情况来看,2017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进一步贯彻“教育强国”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法治和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生均)教育投入均衡化,强化教育资源(师资、平台、产学研用)的中西部布局。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倡导教育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提升教育综合治理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与公平、更加充分和现代化”的教育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