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宇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 研究中心秘书长、长江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周洪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芷楠 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报告要点]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关乎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然而,“县管校聘”政策在多数地区仍未有实质性开展,改革未深入基层,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对政策缺乏深入了解,报告从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县管校聘”配套制度建设,创新教师交流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一、“县管校聘”改革现状
“县管校聘”改革涉及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容易触动不同职能部门的权力分配和资源配置,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核心利益带来相应影响,因此在执行过程中容易遭遇基层阻力,在多数地区仍未有实质性开展。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对该项政策缺乏深入了解,改革过程存在形式主义,执行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未能密切跟踪关注轮岗教师情况并收集交流反馈信息。一些学校从本校利益出发,选派与规定标准有所偏差的二流教师甚至闲置教师参与教学交流,未能严格执行“县管校聘”的要求。总体来看,“县管校聘”政策落实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二、“县管校聘”改革困境的原因解析
1.职能部门间缺乏协调,行政效率低
从政府行政系统来看,“县管校聘”政策包括教师编制、岗位、竞聘、交流、退出、福利等多项政策,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合作执行,因此部门间需要联通协作。然而,“县管校聘”改革中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尚未厘清,有效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政策文件中关于“县管校聘”的表述过于模糊,尚未明确县“管”和校“聘”的具体内容,缺乏可操作性。教师管理职能的分解化和政策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教师管理服务呈现碎片化。教育行政部门在财政预算、岗位设置、聘用管理等方面话语权不足,致使其不能有效调配资源服务于改革需要。从“校管”改革为“县管”,教育行政部门工作量激增,管理成本、协调成本与运营成本增大,而下设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却并未相应增加,致使教育行政部门因人手不足而效率降低。
2.教师管理制度未及时调整,城乡岗位结构比例不合理
教师管理制度未及时调整是“县管校聘”改革遭遇基层阻力的重要原因。编制管理机制和岗位设置机制未能跟上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变化。城乡、校际间的编制数量和岗位结构比例不合理,少数优质的学校往往掌握更多的编制和岗位,绩效工资系数也更高,职工待遇和发展空间的差距阻碍了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推进。
3.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尚未健全,政策认可度较低
缺乏激励保障机制是教师参与积极性较低的重要原因,教师流动对其子女入学、家庭生活等方面带来相应影响,教师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流动教师的诸多“后顾之忧”削弱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教师对“县管校聘”政策认可度较低,思想认识不充分,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 “县管校聘”改革后,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频繁的人事调动降低了教师的归属感,教师需重复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适应新环境和新教学对象,降低教学效率。
三、政策建议
1.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
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管理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能和权力边界。建立部门定期沟通、协调联动的机制,推行教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区分管领导牵头,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代表沟通交流轮岗工作的进展情况,探讨教师管理中的常规问题与焦点问题。成立由职能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县管校聘”工作指导小组,破除沟通协调壁垒。借鉴改革示范区经验,成立教师管理服务中心,配足专职人员负责县域内的教师管理工作,统筹分散的教师管理职能,专门负责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等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2.完善“县管校聘”配套制度建设,建立教师需求报送制度
完善中小学教职员编制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机制,利用事业单位改革和精简压缩收回的编制,设立中小学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不纳入中小学编制总量,保障阶段性用编需求。建立教师需求报送制度,各学校根据本校生源动态变化情况综合考虑教师需求,并上报至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完善教师编制需求的综合电子档案。完善中小学教职员岗位设置管理,进一步优化学段结构,适当提高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落实职称评聘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的要求。健全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鼓励各县积极探索建立多轮竞聘上岗和组织统筹调剂相结合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多渠道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强“县管校聘”督查工作,将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3.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教师交流模式
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制定流动教师评聘加分政策,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在生活服务、福利待遇方面予以支持,为流动教师提供教师公寓,解决交流教师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创新教师流动形式,实行“梯度教师交流模式”,按照地域靠近、人岗相适、学校相近、专业接近原则科学调配和合理安排教师流动,减少教师因学校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生活不适应而形成的抵触心理。加大“县管校聘”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政府公众号、新闻、微视频等多种形式准确解读政策内涵,提高教师的政策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