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出身的周济“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十分平民化的部长”。在教育部,周济保持一贯的勤恳。他在清华大学念书时,便有“毛驴儿”的外号。部属说,他从国外访问归来,常常不倒时差,马上开会。
有媒体表示,“周济赶上了一个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描述,袁贵仁“是一位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甚至言谈都有些慢条斯理的副部长”。作为哲学家,他对工作的指导与部署,多少都带有些哲理色彩。
63岁的周济10月31日被免去教育部长职务,成为本届政府27个组成部门部长中第一个中途退出者。
这一天,教育部召开了机关和直属单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宣布周的离任。周的同事、59岁的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接任,掌舵教育部。
按照惯例,周济在会上表示,服从组织的决定。据在场一位官员观察,周“一如往常”,没有异样的神态。
实际上,周济没有退休。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成为目前工程院领导班子中唯一的中央委员。
从官方的角度,周部长6年半的成绩受到肯定。刘延东在讲话中评价周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公平也迈出重要步伐”,并肯定他带领班子和全部成员,“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但就民间舆论而言,周济在教育部工作,一直伴随着争议。
进入教育部之前,这位知名的“先进制造专家”,政坛轨迹之顺利,非“一帆风顺”四字所能形容。
10年前,他从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后并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随即2000年1月,未满一任的校长周济当选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任湖北省科技厅厅长,“国内罕有先例”。
2002年1月,周济任武汉市长,成为继上海市长徐匡迪之后第二个“院士市长”。但不到一百天,他又被紧急调入教育部,并于次年出任部长。
实现义务教育免费,没实现“4%”
在教育部,周济保持一贯的勤恳。他在清华大学念书时,便有“毛驴儿”的外号。跑外交部口的记者说,他从国外访问归来,常常不倒时差,马上开会。
专注于教育的上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认为,周济的最大功劳,是在任内实现了多年未能实现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
周济说,他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他在办公桌上摆放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几个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回族学生拿到免费教科书,咧开嘴笑。
“这一年里有时候工作很晚。很累的时候,我站起来看看这个照片,觉得心里还是非常高兴,就不那么累了。”2006年,他在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里说。
2003年,周济上任之后,马上面临212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从这一年起,扩招是否造成大学质量下降与就业难,就一直为公众所热议。不过周部长2007年曾表示:“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
这一年,另一件公众关注的事是,教育投入冲“4%”的上升势头急转直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2002年为3.32%,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更下降到2.79%。
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2004年,周济曾请他与四川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联合提建议,要求确保地方教育三项费用得到落实。2006年“两会”期间,他们在人民大会堂相遇,周济又请他写关于教育经费的建议,周洪宇将自己一份关于“4%”的议案给了他。
2005年春节,周济接受网络专访,主动“诉苦”说,中国以比较小的投入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每一个阶段,老百姓都是以现代化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周济没能在任内看到“4%”的实现,这个目标可望被写入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或许这是他无法解决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4%”能否实现,主要并不为教育部所决定。
赶上“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
周济任内,一些政策如中小学生跳集体舞、唱京剧、高校教学评估、管理大学生校外租房,规定大学生的业设计,等等,在社会上引起不少议论。
教育学者熊丙奇评价,“教育部做了一些自己不该做、也做不好的事。”
而在2005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BBS论坛由开放型转为校内型,实行实名制,一度引发舆论强烈批评。
有媒体认为,周济赶上了一个公众对教育普遍不满的年代。
教育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说,周任部长的几年,恰逢中国教育发展最迅速、最不平衡,也最需要改革的时期。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教育行政化和市场化。近几年被频繁曝光的各类教育界丑闻或争议,均源于此,如名校办民校、基建贪污、学术腐败、科研造假、高校负债、大学生就业难,等等。
或许周部长也感无奈。他曾强调就近入学,却被异化作争相择校,家长们对择校费纷纷“被自愿”。而他任内力推的本科教学评估,尽管被认为目的良好,但却难以阻止学校为迎接评估而大肆造假。
周洪宇肯定了这几年,教育部对以往一些政策实有纠正。比如,高等教育趋于稳定,不再狂飙式发展。而由于高中和大学扩招而逐渐萎缩的职业教育,2005年重新得到重视。
但总体而言,“改革滞后于发展,质量滞后于规模”,他说。
2007年,以学者杨东平为首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团队发布“民间高考改革方案”。杨表示,“左等右等十几年,政府教育部门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方案始终没有拿出”,他们想借此刺激教育部启动高考改革。
周洪宇说,初高中进行了课程改革,而高考改革表面上教育部未发布统一的想法,实际上是分省分地区地各自进行路径探索,不再全国一盘棋,“这可能更符合中国实际”。
对深层次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他认为,尽管涉及国家行政体制等深层次难题,但在客观因素之外,“教育部门改革的勇气不够,改革的主动性也不够”。在大的体制层面,教育部无力改动,但对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行政上可作调整。具体而言,“应更粗放些,敢于放权给下面的高校”。
民办教育家信力建则对民办教育政策所设定的高标准表示,“清规戒律多如牛毛,从校舍校长、教学设施到读书馆等等,资金投入非千万富豪不能筹办。”他认为,首先应该放开限制,“你不放开就什么质量都没有。质量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产生”。
走了工科部长,来了哲学部长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对本报记者说,部长的任免可以被说三道四,这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2003年4月,在周济担任部长一个月后,王旭明成为教育部首任发言人。
王在他的一本新书中写道,学者出身的周济“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十分平民化的部长”。他对本报记者说,周济在任部长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次数,亦在部长前列。周曾几次主动提出,共挤一辆车,还允许他“很放肆地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位曾遍访周济同学和大学同事的记者表示,周济是个急性子。他是“文革”前清华大学的最后一批大学生,而1984年,他携留美博士头衔归来,创办华中理工大学(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CAD中心,主持开发的产品,应用于一千多家企业;当上校长后,他提出“产学研三足鼎立”的思路。而他在武汉留下的最深印迹,则是“中国光谷”,但这个宏伟计划后来一度受挫。
接替周济的,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去年年底,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调任教育部副部长,曾一度被解读为周济接班人。
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在其书中描述,袁贵仁“是一位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甚至言谈都有些慢条斯理的副部长”。他在其专业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面旗帜”之一。作为哲学家,他对教育部工作的指导与部署,多少都带有些哲理色彩。
王旭明说,袁贵仁是赠书给他最多的部领导。袁还多次提出,教育界自己的报纸和电视台也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也要让社会大众爱读爱看。
袁一上任便被媒体寄予厚望,特别是关于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这一纲要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理温家宝亲任。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时,引来了二百多万条建议(信件、邮件和帖子)。
杨东平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教育不仅面临动力不足的困境,也面临方向不清的危险,需要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而首先,什么是好的教育,还未有共识。
今年,因应纲要制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又推出民间版本的改革方案。主要执笔人熊丙奇说,希望教育部能真正“问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