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 中国(湖北)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探究



张炜: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

  我的这个报告大体上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个,背景、目标与价值;第二个,概念理解、构建思路与方法;第三个,指标体系与测算结果;第四个,结果的主要分析;第五个,思考与展望。

  研究背景我想快速地跳过去,就是人类进入大数据、智能时代;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要求。

  那么,这个概念的理解首先我们一个教育现代化的简述,从无到有,首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时代,那么教育现代化这个概念的主要概念是现代化。特别是我们上午这个发言的各位专家和各位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首先,教育现代化是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它遵循了一个工业化的模板,它希望一个欠发达的地方、国家学习我们这样的一个方式。第二个那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现现代化的这个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它很多的就变成了一种动态性、扩展性,就是现代生产能力。就是到了最近这十几年,人工智能的一种发展,进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这是一个新的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我们会进入第四次科技革命,所以提出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二次变革,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概念。

  历史演进我想聚焦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性,另外一个是中国特色。第三个关于核心内涵,关于核心内涵很多专家学者也说了。第一是人的现代化,我们教育中的人的核心,就是教师和学生;第二是人的活动方式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在设计指标,设计这个价值指标属性的时候。我们就主要以这个内涵作为这个的主要出发点。我们设计的主要核心要素的就是人本主义和现代特性。我们整个设计包括:框架,教育生产力。这个理念和框架,我要多讲一点。我们设计一个指数,一般是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的,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指标的构建不是今天这样讲,明天那样讲,随便讲一下就过去的,不是的。它一定要有支撑。我们这个理论的支撑,就是通过分析国际上已有的主要的教育指标,比如说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教育指标。他们的这个指标主要是他们采用的一个理念就是CIPP的一个作用模式。C是指背景评估,I是指输入评估,第一个P是代表过程,第二个P代表这是产出,或者说是结果。那么这个模式。它背后的理念呢?就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核心的教育生产力这样一个理念。我们通过比较,学习和借鉴,会发现这个方式呢和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个发展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这样一个特点,我们这个设计要素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第一个指标就是这个框架构建的,所以教育生产力的这个理念。

  指数的构建方法基本上是强调的第二点,是我们在指标的选择过程当中,怎么去选择这个指标,这个地方我们用的是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这个方法能又称之为专家咨询法,就是专家经过三轮以上的不交流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后得到一个专家一致认同的比较认可的。这样一个结果,你比如说教育的国际化。你要设计指标就得设计非常多的指标。你比如说一个国际生的一个问题,你说你国际生发的文凭。那这个指标专家要进行筛选。这是第一个呢。这就下来是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正儿八经设计一个指标的时候。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全都是确定权重。那这个权重怎么去设计好。我们直接用12345去代替,我们去参照的很多国际的标准,国际层次上的这种设定。都成为了它主观的方法论和客观的经验。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德尔菲法。然后就是指标的设定和方法。一般是指标值减去它的参照值除以它的上线或者下线。最后呢,这个指数体系呢,我们进行了一个创新。我没有采用一个,我们采用了两个,一个叫核心指数,首先通过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进程。另外,就是我们相对来说的会多一点的我们想比较的更细致的,首先还是说为国家和媒体铺垫一个公共层面上的一个具体的认知。那么,我们就想发挥指数研究的这样一个反馈,或者说引导这样一个功能。所以跟你接近于一种中观性的层面。那我们这样一个指标的体系的设计呢,大致最终经过专家研究和设计呢,核心指数包括七个部分,整体、普惠、健康、师资、信息、开放、均衡。而我们综合指数包涵的面更广,从我们这个图里面显示了包括了15个部分。

  按照刚才所说的CIPP的模式。给他进行这样的分类,那么这两个指数体系的参照标准都不一样。这个核心指数就像们江苏省这个做的处理一样,使用的是目标参照,先给大家定一个目标。那这个综合指数呢他更类似于一个相对指数,是我们给他设立的一个参照指标那就是你这个每个理念里面排行的第一名。作为头一名参照,那最后经过我们的核算。最终的结果呢,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情况,根据人均GDP的这样一个排名。从天津到北京再到最后一贵州,它的核心指数这个一二,还有他整个支出的这个得分情况。由于时间关系的原因我们就不展开。第二个综合进程指数,我们把它分为四个指数,一个就是发展指数就是硬实力,发展指数二就是指软实力。

  还有创新指数和原来叫做绿色指数后来更名为协调指数。以综合指数的这个情况,用两个逐渐的方式,这个里面有一个子线,就是这个指数的平均值,我在这之前第一个是北京,第二个是上海第三个是浙江第四个是江苏。在这里面那江苏和浙江的排名非常接近。那么综合指数的情况呢,第一名是北京第二名是上海第三名是江苏,那么这里呢,江苏和浙江就对调了一下。而且江苏是稳居第三。通过这两个值我们可以发现呢,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呢。北京它是遥遥领先的,我们的长三角地区呢?我们这样几个省份处于第二阶段,如果用图标的形式来表示他的话。颜色最重的地方的,就表示它的发展情况最好。我发现北京,长三角这个地方。他发展的是最好,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包括沿海地区,包括湖北。他是属于第二批次,这么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主要是安徽比较落后一点。那么综合指数的进程和整体指数不一样,因为我们采用的指标不一样。第一个来说呢比较多,这个情况他可能和中国教育体制的情况比较类似。这结果说明核心进程指数为54.46%。京沪居先,浙苏紧随;津粤辽闽鲁鄂渝靠前;中西部省区普遍靠后。CEMI核心进程指数的差距集中于各地人力资本存量、普惠水平和均衡水平,所以靠后的省份,一般是处于储存能量,普惠水平和均衡水平发育比较低的能量,综合进程指数的53.20%,情况大体相当后面情况呢就是创新指数和软实力差距是比较大的。最后讲湖北这一块,湖北这样一个身份,这里面还有一个表没有放进去,就是关于湖北的指标,哪些是优势性指标。就是他这个指标站在GDP的前面。哪些指标呢?是排名较靠后的指标。所以有一个处理办法,这个地方因为时间关系,所以就没有放开来讲。通过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湖北和发达地区的对比啊,我们湖北大概处于发达地区中等偏以下一点点的位置。

  不过这个图标的不是比较详细的,大家可能不大清楚。我们还做了湖北和中部地区的比较。在这个地方的湖北受到高等教育发达有利的条件的优势,他在中部地区处于一个龙头的地位。我还做了一个湖北与长江经济带的比较,在这个里面颜色最深的是上海其实是江苏其次是浙江,这下面是长江流域的一些情况。这个里面面积越大,就说明他的贡献越大,我可以看出来,上海在这个贡献度,他的度是非常大的,江苏在创新、法治和科学。包括在信息度这块确实做得非常好。最后我想讲一讲研究与思考。首先就是我们在做这个指标的时候的特点。特别要重视这样一个概念。现代化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与时俱进,我们非常强调这个,与时俱进。那么这个外延呢,他是以人外物,规则,构成的多元性,其中最核心的是人,那我们要体现研究的可耐性。第二个,通过我们比较会发现大家现在都把信息。开放文化都会把它放进去那么,相应的就有一些。地方没有把它放进去,比如说绿色发展,教育法。教育的法制,教育的普惠,这些要素,从综合考虑的角度来说呢?我们也要把它放进去,我们最后聚焦的地方应该是信息技术,是保证师资发展。那么,我就拿了一个样本。2010年中国教育科学院胡卫兵做的一个研究就是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研究。这本书呢我看了很多,看了很多资料,他那是一个集大成者。他这里面的也是按照CIPP的模式,他的划分一共有八个,教育布局,教育投入,师资队伍的水平,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新生的综合素质,那我在做我们这个准备之前,我的思考的就是,我在他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充分完善,丰富的部分,我们用红字将它表示出来。经过专家的研讨呢,据实际情况去掉和替换了。

  最后未来的设想和展望。我认为我们应该分层和分类。首先是分层,才我们有专家提到,那我们的初步设想的是。三步走:初步实现发展是在2020年。基本现代化是2035年,高度实现现代化2050年,我们在制定目标参照的时候,可以通过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然后,这个分类,分基础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继续教育现代化。而且,教育现代化应该体现区域性,特别像我们这样一个教育制度,应该发挥一个积极的制度和作用就是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区域性现代化的不足。

  (此文根据张炜在2018年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2018南京长江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