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宪平丨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问题、挑战与对策



马宪平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教授

  建国七十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虽历经波折,但是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学科地位日益提升,学科阵容不断壮大。研究内容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日益成熟。研究范式日趋规范,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本土化的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创生。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高考制度的改革深化以及学校教学改革、课堂改革的深入,对学校管理提出了越来越多新挑战。

 

  一、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独特话语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教育管理学创立较晚,其研究成果和认识还不够丰厚,这就导致在研究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接受性”思维方式,表现为对上位学科指导影响教育管理学的方式和倾向的全盘接受。概念平移、理论套用、经验逻辑推演构成了我国当下教育管理学的三大顽疾。此外,对于国外管理理论和教育理论的过度尊崇和迷信,学科的发展处于被“他者”支配的地位。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权力干预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影响较大,政治言论有时候成为了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标准,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缺少必备的自觉与主体意识,缺少独立理论研究人格。

  (二)教育管理理论的批判性较弱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一般走进教育学或者踏进管理领地,真正将教育管理致力于权力、政治、文化、组织和教育管理核心即人的因素却十分匮乏。体制因素又致使教育管理置入市场、政府和学校相互作用场域中的可能性降低。教育管理批判意识缺乏,实践主体不能分辨理论的真假,或是不能充分考虑别人行动的目的、本质与动机,致使错误使用了该理论或导致实际结果与原始目标相差甚远。

  (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方法的单一

  在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未突破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这两种模式。思辨研究是单一性地进行思辨,基本特点是重思、沉思与否思。思辨研究在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探讨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本质上教育管理应归为实证研究,而思辨研究难以摆脱其空洞无物的状况,未能满足实践主体要求。实证方法的推崇与流行未必使“假大空”的研究和文章得到削减,打着“科学实证” 招牌的“假大空” 的研究和文章反而较之从前更多,使得直观的、宏观的、系统的、发散的、顿悟式的、甚至是冥想式的思维的地位受到威胁。

  (四)整体研究上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在教育管理学领域中,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旨趣和教育实践一线参与者的实际诉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大量吸收国外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出版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著作,理论化程度较深。这种转向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教育管理的实践问题。 教育管理缺乏实践理性,表现为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研究意识缺乏,只是满足经验管理。

  (五)教育管理理论未来方向的探索不够清晰

  陈如平研究员将教育管理的理论发展划分为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四个阶段。教育管理理论走向何方?陈如平认为后现代管理理论应成为当下思考的中心。后现代管理理论使教育管理科学逐渐走向文化的路向。这种文化转向的表征在于,在教育管理观上更注重人的价值,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管理活动的创造性因素,在管理目标上强调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管理力度,在管理组织中强调人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在具体的管理职能上强调民主制度建设。

  (六)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对教育管理变革带来挑战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将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作为开放系统,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资源,通过系统内部转化,输出社会所需要的能量。学校不仅接收外部的巨量数据,内部也每天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海量数据改变着学校的生存环境、组织结构、决策模式、领导方式和评价模式,必将引起教育管理学范式的变革。

 

  二、出路与对策

  (一)重构教育管理学“体系”,开展创新性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不能仅仅跟随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脚步,而应该直接通过更多元学科视角进行理论发展,诸如社会学、领导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众多学科。在学科基本问题研究上,学界要减少重复性研究,研究“真”问题,拓宽研究视野,将主要精力从移植、翻译国外教育管理新理论到深度解读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现象;从跟跑到并跑,甚至是引跑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二)建立多元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体系

  教育管理理论的内容研究方面,需要关注研究教育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克服单纯实证方法对发展教育管理理论及全面认识教育问题的局限性。以系统方法、信息方法、类比移植法、辐集法、臻美法为代表的整体方法更有助于教育管理理论获得全面系统的发展。学者需要从单一的研究方式,转向多元、综合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案、新方法形成高质量的实证的、实地的研究文本。从纯思辨的研究形式,转化为从多元视角出发,综合运用质的研究、实地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索教育管理的多元内容。

  (三)强化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转向

  从研究取向上来看,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具有实践性特征。实践转向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要求教育管理理论去关注现实中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实践中的“真”问题,从而使教育的发展从管理效益的角度得以实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应从“应然”走向“实然”,强调对管理之“实然”的理论阐释,应该既体现科学又体现人文思想,这是今后教育管理理论的价值趋势。理论者应该深入关注实践现象,保证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丰富性和源头性;实践者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把目光转向理论价值的启迪作用上,从理论的可理解性和批判性的角度,更大成效地实现理论转化的问题。

  (四)基于大数据促进教育管理变革

  依据大数据进行教育管理分析,能在学生的学习与需求、教育舆情和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预测作用,使教育管理具有前瞻性。大数据还有反映微观的一面,即通过记录和分析相关用户的细节行为来判断其偏好,以便加强管理的精准性。在教育管理中,“整合性服务”理念强调知识管理标准下的协同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以及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综合服务。大数据的开放性、平等性及自由性等特性,使海量的数据资源能为不同用户所共享,从而有利于整合性服务的真正实现。因此,依据大数据进行教育管理必然要求管理具有权变性,而且大数据的快速、便捷和动态性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权变管理。

  (五)积极探索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需要从我国的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工作实际经验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将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学理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建立完善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体系,对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