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乡村教师队伍现代化



李晓波: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七大战略之一,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加速,截止到2016年底,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883个,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由于城乡发展格局失衡,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放弃了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就业,成为城镇常住人口。这一状况为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起到了作用,但也使一些地方农村加速凋敝,“空心村”、“空巢村”、“空转村”大量出现。有人估算,全国共有200万个村庄,每年正以4万个的速度在消失。其中,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消失,在行政村中的占比已经不到2%。

  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个月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又举行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会议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村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农村教育指的是“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含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所开展的教育,涵盖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落脚点是学校现代化。学校现代化包含了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既需要教育理念和方法、课程和文化、制度和管理、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也需要教育过程、方式与结果的全方位的现代化,更需要学校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的——教师的现代化。但是,随着城乡发展的失衡,乡村教师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环境艰苦,整体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师资配备不足,亟待增加编制

  尤其是东部地区,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般都有30%的随迁子女就读,造成了平均20%的教师为非正式编制的现状。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偏远乡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教师短缺以致学校无法正常开课,不仅使乡村孩子失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还严重影响国家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二)结构不尽合理,部分师资缺乏

  多数乡村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师,很多教师不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也谈不上使用网络教育资源。

  (三)专业理想缺乏,专业情感低落

  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四)技能发展迟滞,且有退化倾向

  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

  (五)教学作风不实,工作心态浮躁

  有的受到外界影响,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有的脱离实际,随波逐流赶时髦、摆花架子,在教研科研中“作秀”、搞假大空。

  三、乡村教师队伍现代化必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教师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有学者认为,教师现代化有四个层次,即“教师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人格现代化、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现代教育科学理念和素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1月3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教师现代化带来了利好消息,其中的“分类施策——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定向发力,重视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师;加大资源供给,补充一批教师;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一批教师;优化队伍结构,调配一批教师。”将为乡村教师队伍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加速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现代化进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现代化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一)强化师德建设,激励乡村教师成为仁爱之师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既要有感性的爱,更要有理性的爱。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仁义、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任,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形成合力,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具有乡情”的教师

  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从事文化与教育活动,为乡村教育增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各省市也纷纷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江苏省政府办公厅2015年2月印发《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并从2016开始,在全省7所高校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为扎实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需要培养具有“乡情”的新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校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主动,初步形成了协同培养机制。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开展的“乡村教育工作站”建设活动;南通大学采用“全过程、跟进式”建立“三位一体”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及时研究制订与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高校协同的《“乡村教师计划”师范生协同培养方案》,以四年为一个周期,将每年招录的乡村定向师范生均纳入培训范围。2017年暑假对已入学的乡村定向师范生进行了以“强化专业情感”为专题的培训,受到了本地籍贯乡村定向师范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加快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

  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这无疑是推进校长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有效举措。《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也规定:“县域内城区学校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在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特级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时,应有2年以上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我们镇江的扬中市做得很好,按规定实行了交流轮岗;有的地区校长轮岗做到了,教师交流也以“轮岗支教、顶岗带培”的方式进行;但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即使在我们江苏省,有的区县还没有实行。

  (四)及时按标准核定教职工编制,乡村小规模学校应按需设岗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制宜采用分区域统筹核定、东中西部跨省协调的方法,实行“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如中西部地区因生源向东部流动而形成教师编制过剩,可采取分批轮流到东部地区跟岗研修的方式,既能缓解东部地区教师紧缺的矛盾,又能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要根据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要求核定教职工编制,为学校及时补充配齐教师,特别是短缺学科教师。

  (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现代化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首先要成为现代人,在心理、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加强修炼,从严律己,以身垂范,自觉成为人文主义者。社会价值取向要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要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改变了教与学关系。教师的信息素养表现为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教学和工作的能力。乡村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部分,提高数商、信商。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教师只有不断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传递知识、传播文化,开启心智、完善人格,才能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和品德的提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学校管理者和现代化的教师共同努力,通过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施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策略,就能使农村的幼儿园、小学变得小而美,初中变得优而强,高中变得好而特,从而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坚强保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此文根据李晓波在2018年南京长江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2018南京长江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