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丨论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与治理逻辑



  作者从在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的发言中所学,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所思出发论述了三个问题。第一是教师教育的特性与治理,第二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第三是教师教育的治理逻辑。

文 | 李森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教师教育的特性

  2018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的系列文件。第一个是2018年1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里面提到2035年培养造就数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千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二个是201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指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第三个是2018年9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这里面提出培养造就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家庭型教师的具体举措和保障机制。从我们有关于一系列的文件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从教师教育政策的视角,还是从教师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教师教育治理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是当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走向和实际需要。

  关于教师教育我们通常从两种理解,一个是对教师进行的教育,指教师的职后进修和继续教育,第二个关于教师的教育,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我们谈的教师教育它包含之前的培养,也包含之后的培训,那么这样一种教师教育其实道理很简单,应该在我们教师教育中这样做就行了,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现在关于教师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偏差。笔者认为教师教育它应该具有双专业的特性,第一个专业是笔者认为叫做学科专业,这个学科专业它强调的追求的是知识逻辑,第二个笔者认为是教育专业,它强调追求的是问题逻辑,也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它不是一个单专业,它跟我们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比较起来,它不是一个单专业,它应该是个双专业领域,所以我们要谈教师教育的时候,第一它是一种学科专业,要成为一种知识,那就跟我们的师范生、跟我们师范生强调基础知识,传授与培养,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不够,所以还得要注重这些知识如何更好转化成能力。有时候像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各学院,和北京大学各学院里面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他们相同点都是要学知识,这是必须的,但是不同的,北京大学学完知识以后,他可以不再往下走了,因为它培养的学生是要当记者、当新闻传媒人或者其他的工作,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学生学完知识以后,你还必须给他讲如何面对现实教育问题,因为我们教师教育,它应该是双专业的特性,不是一个单专业的。所谓的治理,就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通过协商、审议、合作等方式,应对和处理事务的一种动态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治理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多维主体、协同参与,通过协商、审议、合作等方式,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职后进修一体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教师教育基本属性

  第一,教师教育学科属性,这是我们在教师教育计划里面是这样规定的,我们教师教育二级学科,一是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它体现了它的学科属性;第二个是教师教育内在包含了对学习者所进行的学科专业教育,必然体现出学科属性,比方说我们数学学科、物理学科、生物学科等等。这是两个方面体现它的学科属性。

  第二,教师教育的教育属性。教师教育是以人为对象,旨在培养人的素养,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饱满的教育活动。作为一项教师培养的核心的特殊的教育活动,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内在范畴之一,必然体现出教育的属性。

  第三,教师教育的学术属性。从教师教育本身而言,教师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师教育应该具有学术属性,学术性是确保教师教育独立性和学科地位的前提。从教师教育培养对象的角度而言,提升教师研究素养,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师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学术性。

  第四,教师教育的实践属性。教师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现代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运行过程等方面均体现出实践属性。比如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的实践取向是一种基本理念之一,提出教师是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

  第五,教师教育的示范属性。我们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播精神的知识素养,专业精湛的能力素养,还要求教师能够做到“行为世范”、“万世师表”。示范性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这既是教师教育的教育属性的内在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和教师教育该改革和发展的价格取向的体现。

  三、教师教育的治理逻辑

  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提升教师教育治理行动的实效性,需要明晰教师教育的治理逻辑,进而使教师教育治理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价值性。

  第一,教师教育治理的知识逻辑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一是就教师教育本身而言,我们需要理清教师教育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知识范畴、知识边界、核心概念、理论体系。进而形成作为独立学科的教师教育学的指示体系。二是从教师教育内涵的各个学科方向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属性决定知识逻辑不同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科知识逻辑,它需要体现教育的逻辑、人的发展的逻辑以及知识讲授的逻辑。三是从教师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视角而言,需要培养学习者广播的文化知识素养、精神的专业知识素养、内化的教育教学知识素养和紧贴实践的社会知识素养。

  第二,教师教育治理的仁爱逻辑。教师教育是一项属人的事业,是基于人、为了人的教育性活动。教师教育的教育属性、育人品行解决了教师教育治理不能以简单的人物关系和主体客体关系展开,而是要遵循仁爱逻辑,教师教育治理需要关注学习者仁爱精神、仁爱之心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习者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教师自我之关爱、对学生之真爱,教育才是爱的教育,教师才是有温度、有品质、有追求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习,有仁爱学习,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仁爱逻辑是何以有待。

  第三,教师教育的研究逻辑。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首先教师教育治理需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的研究,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明晰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影响因素、运作机制、保障机制等等,才能够使教师教育治理更加科学合理。其次,教师教育治理的目的在于培养综合智能型的卓越教师、优秀教师,研究素养是卓越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形成教师个性化教育风格和教育思想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教育治理需要遵循研究逻辑,重视对学习者研究素养的培养。我们研究素养也是应该值得关注的。这是第三个。

  第四,教师教育治理的问题逻辑。教师教育治理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治理过程中遵循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获取证据。教师教育治理除了要应对当下的实践问题之外,更要以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的实践问题,遵循教师教育治理的问题逻辑,需要立足未来,对当下的教师教育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进,进而走在可能出现的问题前面,做到防微杜渐。

  第五,教师教育治理的道德逻辑。可以从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一个是需要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让学习者置身其中,无时无刻不受着道德的熏陶。二是对学习者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既要运行好言说式的说服教育、思想教育、同时还要善于塑造榜样。三是在道德教育重要体现的德政一致原则,对道德棒进行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四是创造条件,让学习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澄明道德认知,增强道德体验,并习惯化地体现出道德行为,践行道德信念。

  今天我们的师范大学,我们培养的学生跟以前我们这些重视院校培养起来,真正我们觉得还有一短距离,所以在我们师范大学,咱们教师教育这个过程中,我只有一种情结,因为那个时候宗师它真正是一种在培养卓越教师、培养优秀教师,他可以吹拉弹唱,也可以琴棋书画,至少有一种乐器,有体育的强项,既可以教小学语文、初中语文,也可以教数学,也可以教其他;而现在我们师大培养的学生,比如说文学的学生,你要让他教英语,或者让他教其他的学科,还不一定教得好。宗师已经远去了,我们没必要再恢复它,但是那种培养教师的模式,我们觉得依然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好好总结,所以我们今天师范大学,在培养教师的时候,那种教育模式成为我们历史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系作者2018年11月10日在“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所做演讲整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