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凯声 | 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

  大家下午好,会议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我想在这个会议上跟大家讨论一下“有关教育政策评估与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因为我感觉教育政策发展到今天,方法论问题越来越突出了,首先举一个例子,就是公立学校的改制,大家知道大概是1993年公立学校改制法院,在2006-2008年最后结束。

  公立学校改制是一场什么样的改革运动呢?应该说它是这样一场运动。是在中国的部分公办中小学当中所进行的一次有关办学体制的改革实验,这场改革实验老百姓把它叫做国有民办,也就是说他们希望通过一种引进市场机制的做法,在不改变国有性质的前提下来改变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

  这件事情从学校层面来看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它们有不同之处。政府部门之所以认可这样一种改革,是希望借此改变基础教育薄弱的学校他们的现状,但是他们又有共同点,共同点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改制,融资的作用来缓解现在公办学校的经济压力,这就是改制的初衷。

  改制从1993年大概经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所引发的问题是因为这样一场改制和传统的改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它是在公和私两个不同的社会领域之间进行的一场社会变革,所以改革的路径及其结果和以往的改革都有很大的不同。

  引发的问题有哪几项?现在我列举的有这么几项,一个是学校改制使得办学自主权发生混乱,并且失控,因为办学自主权是1985年的时候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到1993年改制之后,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自主权,但是没有得到必要的制约,这项权利逐步就失控了。第二个是学校改制引发了教育乱收费的现象。第二个是学校改制产生了择校问题,择校就是由学校改制产生的,第四个是学校改制导致了国有财产性质的改变,最后实际上一部分国有资产是流失了,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第五个是学校改制引发了教育的不公平的问题,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教育不公平,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学校改制。

  最后公办学校它的公益性质面临挑战,也就是说我们公办学校的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的公益性,就是为不特定人群服务的这样一个公共性质,这样一个性质在今天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归纳的公办学校改制所引发的基本问题。

  下面我想来讨论一下公立学校改制的成败得失。公办学校改制应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它不是一个局部性的,一个操作性的改革,而是涉及到了有关公办学校办学方向的问题,因此导致的价值冲突贯穿于改制的全过程,既表现为国家和教育关系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为社会转型过程当中的新旧思想之间的文化冲突。

  因为有这样一个冲突,因此从2006年-2008年,中央决策层决定停止公办学校的改制,同时展开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工作。所以我把这个清理整顿叫做是针对公办学校改制的一次再改制,也就是说我们教育改革当中的简政放权,由此开始表现为教育权本来是由政府向学校的转移,现在反过来了,由学校向政府的反向转移,出现了一个反向的转移。清理整顿要求改制学校在公私两级当中做出一个唯一性的选择,也就是说或者选择公办,或者选择民办,必须在公私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这就为公办学校的改制做了最终的了断。由此红列烈烈的公办学校改制戛然而止,所以留给人们的则是一系列的疑问和追思。至今为止,官方和民间没有人对这件事情作出独立的判断。

  我现在要归纳一下就是公办学校改制它的及宾问题是什么。我归纳了六个问题:

  一、教育应由国家办还是民间办。这里涉及的问题就是国家垄断教育行不行?如果国家不垄断教育又如何能引进民间的力量把教育办好?这是公办学校产生200年来,不仅仅在中国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到底是由国家办还是民间办,还是国家和民间共同来办?你总得有一个办法。

  二、公办学校和政府应该构成怎样的关系。过去的公办学校和政府构成的是一种隶属性的,一种从属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特别权利关系,这种关系在今天这个改革的过程当中显然已经不可能存在了,如何来重构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呢?1995年的教育法给了公办学校以独立的法人地位,那么也就是说他已经独立了,成人了,这个时候政府和学校应该构成一种什么关系呢?

  三、如何对公办学校重新进行社会定位。也就是说公办学校到底是一类什么性质的社会组织呢?它是政府机关还是属于独立的第三部门?这都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四、如何界定公办学校的产权性质。就是他的财产是国有资产,但是他还有没有其他性质的资产?如果有怎么来区分?

  五、公办学校应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也就是说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构建适应市场机制的教育体制,这就使得教育和市场已经建立了一种联系,那么这种联系表现为我们如何来利用市场机制。

  六、公办学校如何坚守公益性质。

  最后我想简单的谈一下有关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一、公益性理论。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待公办学校改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经常是从公益性的角度来看的。那么如何来理解公益性?我们是用营利这个概念来注释公益性。1995年教育法提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教育及其他教育机构,但是营利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利润,一个是利益,利润是管理学的概念,它是去除成本以后的余额,而利益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上的一种利益分配。那么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营利到底是利润还是利益,这个问题没搞清楚,那么公办学校和市场的关系这是搞不清楚的,这是一个问题。

  二、公私二分法问题。

  这是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是公私不分的,但是现在分出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这样两个不同的领域,那么在公私二分的这样一个框架下,我们如何来理解教育,如何来理解公办学校,这就成为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公办学校的改制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把它放在一个简单的二分法的框架当中,非公即私带来一系列的选择。

  三、国家、民间与教育关系问题。

  也就是说改革为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和民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国家、民间与教育又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可以这样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关系,因此简政放权除了传统的发生在公域放权之外还有一部分私域下放,由市场来调节教育,这就会重新改变我们现在已知的国家和民间与教育的关系,所以对于教育政策的评估和研究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客观来看待教育它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谢谢!

  (此文根据劳凯声在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来源: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